常识中,说起人的生命,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长度。这种生命观以生命持续的时间为关注点。我们对生命的长度如此向往,以至于提起“生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长短。“长命百岁”“寿比南山”是对老年人最贴心的祝语,就连坐拥天下的古代帝皇,也愿以“万岁”自居。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思想中,长寿是人们对生命最美好的愿景。
然而,生命所指的,仅仅是生命的长短吗?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命好”或“命苦”,说“同人不同命”“我命由我不由天”……这里的“命”,显然不是指长短,而是命运,是人从生到死的这几十年中,由所见所闻所遭遇的各种事情组成的人生经历,有的顺利,有的坎坷,有的平淡,有的精彩,有的简单,有的驳杂……由此可见,除寿夭之外,我们对于“生命”还有另外的理解,就是在生命所延续的百年之内,我们如何度过它,对待它,经历它。这就涉及到关于生命的另一个问题——生命质量。
什么样的生命质量高,什么样的生命质量低呢?可能很多朋友会以人的健康或疾病来定义它,也有人以钱财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作标准,更有人认为学识的广博或狭隘,亲友的疏远与亲密,思想的深邃或肤浅,情感的丰富与贫乏等,都对个人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由此可知,与生命的长度相比,生命质量是一个更为复杂,也更为核心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生,享受生命,有质量地活,就需要对这一问题有所领悟。
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看似杂乱无章,难以穷尽,其实可以从生命的三重属性进行把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主要关注人得以存活,并且更好地存活于世间的生理需求,重点是寿命和健康两个问题。社会生命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影响范围的大小,而制约社会影响的因素,则有个体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贡献等。精神生命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存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有特征;作为生命的三个维度中最难把握、似有似无的存在,却坚定地撑起了生命,使人成为超越一切其他物种,甚至超越天地、横亘古今的生灵。
人的生命不是一维的线性存在,也不是二维的平面性存在,它是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于一体的立体构筑,不可偏废。只有将生命从这三个维度上通盘考虑,才能建构正确的生命观,不仅去尽力延伸自然生命的长度,而且去竭力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更要去奋力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从而享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