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先生来此,归而撰《观披雪瀑记》,很有感慨地称此瀑“是吾邑之奇也”。
车子出城,沿龙眠河堤向西驰去。行到水穷处,在一处隙地下车,而我们的前方,是一片清水潭,那一片瀑布已经悬在不远处的山肩了。这道瀑布飘洒得比较开阔,如人到中年,呈现的是一派悠然豁达的人生气象。瀑中间是水,而四周则是飞扬飘荡的沫了,水落深潭,溅起一片訇然作响的浪花,如千万个孩子在水中嬉戏打闹。
我以为这就是披雪瀑的全部了。当年,第一个发现披雪瀑的人,一定行到这里也就止步了,因为一则桐城西北无高山,此瀑悬有50余米,那上面当是山之绝顶了。二来此瀑之两旁在以前确实是无路可通,巨石突兀,草木披纷,鸟兽都不可飞攀,人又岂能上得?不料章阳君说,走,上面还有。此时我才知道,我眼前的这道瀑只是披雪瀑的前奏而已,被人称之为“前瀑”。
抬头一看右边的山腰,果然有人工修的栈道如虬龙般盘旋而上,有一段就隐在树丛之中。小心一步步向上攀越,再一瞅脚下,就是刚才那一泻而下的瀑布了,几十米下的石头被水冲洗后光滑如冰凌,毫无凝滞地直插水底,细看真让人两股颤栗,无力移步。
越过“前瀑”瀑额,便是一段缓缓的溪谷,溪中有石头横卧,有巨如河马状,有小如仓鼠型,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而从上游流下来的水非常急,冲着这些石头前推后搡地前进着。此段被称为“披龙”,长约800米,是披雪瀑之腰。腰之水如游龙,在日夜不停地推动着这溪中的每一块石头,而石头也一定感知到了山中水的多情,每块石头都被洗濯得光滑如玉,让人忍不住要弯下腰来伸手抚摸。
再往前,猛一抬头,又是一道瀑挂在眼前。这瀑被称之为“悬瀑”,又叫“后瀑”,高约50米。较之“前瀑”,因水量相对较小而显得细长,但也正因如此,其给人的感受又有一番不同。其瀑如带如绸,既显飘逸之态又呈刚劲之风。如果说“前瀑”是千军万马般混战的话,那么此处则是将与将之间的单挑独斗。那是不用金鼓助阵的较量,那是狭路相逢的一搏,那是匠遇作家式的等量齐观般的比拼。
龙眠山并不高,但就是有了像披雪瀑这样回环曲折的流水,才让人着迷,甚至有人愿意结庐于此。被人称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自号龙眠居士,就曾经在这山中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想必他的艺术风格受这片山水的影响一定很深,故其笔下的马亦如这道道飞瀑可观。
天下之景,不在其大其险,而在其韵。韵者为何?一波三折回环反复曲尽其妙也。披雪瀑就是这样的一个好所在。“前瀑”雍容有富贵气,如大户人家之夫人,举止有度;“溪谷”清爽呈圆润感,似小康门庭之闺秀,悦目怡人;“后瀑”朴拙露山野风,如山中民人之女子,一派天性。二瀑一溪,自然天成,又各具风流。美哉披雪瀑,美哉吾邑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