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筹备拍这张全村福,55岁的村支书申文生忙了近半个月,除了布置背景,他要通过各个渠道通知乡亲们回村来拍照。近些年来,村里年轻人纷纷离开,只剩老人和妇女留守。申文生一开始心里也没底,虽然王家沟户口在册人员有820人,但预估“能来三百人就不错了”。
最终,拍全村福的来了700多人,虽然拍完照,大多数人“就地解散”,申文生还是觉得心里“得劲儿”,这么多年,大家还能召集到一起,说明没忘本。
场面“相当红火”
在87岁路榜芹老太太记忆中,王家沟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早晨7点多,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向村里集中。离村口还有500米就挤满了私家车,连村委会大院里的空地上也是。村民聚集在广场前,老人们坐在凳子上话家常,妇女们转成圈扭秧歌,年轻人进行拔河比赛,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场面“相当红火”。
申文生还联系了锣鼓队和秧歌队。“锣鼓响着,秧歌扭着,活跃活跃气氛。一热闹,大家也开心。”
下午一时,大家开始拍照的准备。
“70岁以上的老人往中间坐,年轻人上到戏台,小孩们往前站。”大喇叭一遍遍高喊着。申文生一边手忙脚乱地为村民排位置,一边把因害羞等躲在一边的人拉到镜头前。
74岁的王保国和其他老人坐在中间位置。他说,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上年岁的还熟悉,那些年轻人和小孩子,他基本都不认识了,不断问:这个是谁谁家的,那个是谁谁家的?
早在一周前,王保国就给孩子们打电话,要求都回王家沟村拍全村福——退休后他就搬到林州市区居住,虽然只有21公里,但很久没有回来了。
人齐了,摄影师鼓动大家喊口号:“王家沟全体居民祝愿林州父老乡亲新年快乐”,末了加一个“耶”字。老年人对于照相最为配合,他们笑得开心;孩子们比着剪刀手,有的回头喊妈妈;年轻人熟悉不熟悉的站在一起互相寒暄。
下午三时,随着咔咔的快门声,700余人拍下了他们第一张全村福。
追忆三十年前
在村民的记忆中,王家沟村最热闹的时候还要推到三十年前。
这个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山村,曾一度被当地人称为“小香港”。1958年,王家沟勘探出有优质铁矿,开始进行大规模开采。原本千口人的小山村,突然涌进五六千矿工。随着机关办公楼、车间、子弟学校、职工宿舍楼、火车铁道等的建设,王家沟兴盛起来。而拍全村福的“王家沟剧场”,每到晚上更是人头攒动。当时几乎每天都有露天电影播放。
铁与矿,支撑了王家沟村几十年的繁荣。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子附近山体大矿体逐渐采完。最近几年,随着矿石资源彻底枯竭,村子里的年轻人不得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很少回家。
按村委会的记录,王家沟村户口在册人口820人,由于外迁和人员外出工作原因,常住人口目前仅有400余人。
只为留住乡愁
随着时间推移,拍“全村福”的老人一个个故去,中年人外出奔波,小孩子们互相不认识。那时候,王家沟或许就和这些废弃的大楼、生锈的机器、荒废的火车道一样,再也无法运转,只能成为遥远的记忆了。
“村庄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几乎没有可能返回家乡,说不定哪天就空了。”申文生说,他想通过拍全村福的形式,一是为了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二是为了给大家留住乡愁。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52万个。这意味着,平均一天之内就有253个自然村落消失。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