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中,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激活旧知、求证新知,从而让学生学会尝试应用、融会贯通。”校长叶薇芳说,实现“绿色生态”的,正是这样的“一课四环”。
语文教师朱珠介绍,一年级语文比较关注培养学生朗读、表达、识字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引导孩子们学会学习,她和同事们想了不少小妙招。说话时仪态端正、声音响亮的孩子能得到“小嘴巴”章;认真倾听老师发音的孩子能得到“小耳朵”章;写字姿势端正、书写认真的孩子能得到“小铅笔”章。
带着足球“穿弄堂”,用足球“打保龄球”……二年级一节体育课上,董丹城老师带着孩子们练习脚内侧直线传球,精心设计的游戏让基本功练习不再枯燥。在自由练习环节,鲁己苇和王圣祺有小创意,用“穿人洞”的形式练习传球,他们要和老师比一比,谁的游戏创意更“结棍”。
董丹城说,通过情境创设,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本领。走在校园内,记者随处都能感受到学习情境的存在。
2011年起,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成为“指南针计划”的体验基地。正对美术教室的走廊墙面上,嵌着4块多媒体显示屏。12个主题、12个内容,每当学生到美术教室上课,总会在这面墙前待上一会儿,看看“纺织的历史长河”。学校专职美术教师刘定斐是多媒体屏内容的编纂者,除了本职工作,刘老师还兼任了“小剪刀大艺术”“纺锦织绣”等校本课程的执教。纸浆造纸、缫茧取丝、彩绘青花……这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的民族技艺,成了孩子们触手可及的现实技能。
本报记者 陆梓华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