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是一种海洋性贝类,壳硬肉嫩,味道鲜美,极富营养价值。如今在大城市的高档饭店中,蛤蜊成了餐桌上相当普遍的海鲜食品。但是在我小的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在我生活的沿海大城市,蛤蜊还是十分罕见的东西。我们接触的是用它的壳做成的一种全油性护肤用品——蛤蜊油。它具有滋润皮肤,防止干裂的作用,曾经是最为大众化的护肤佳品。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贫困,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暖,当年的化妆品基本绝迹,什么眼影唇膏粉底霜,什么面膜柔肤水增白蜜,没那么多名堂。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久已有之,即使不为化妆,皮肤的保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一张脸,从古到今,都是人们重点保护的部位,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爱美一族”们想在脸上下功夫,留住青春的光彩,也苦于无计可施,无物可用。讲究一点的出门前抹一点凡士林、雪花膏,重在护肤,谈不上化妆。那时候的护肤品有一个通称的名词——“擦脸油”,通俗易懂,以一概全,突出了人们脸部保护的重视。
当年护肤品中最为流行、最为大众的似乎非蛤蜊油莫属。在我小的时候,冬季寒冷干燥,呼呼的西北风刮着,泣鬼神、惊天地,加上人们的穿戴又相对简陋,所以一到严冬,我的手脚经常冻裂,脸上被吹得像剐蹭了道子的小苹果。手脸吹皴了冻裂了,没别的办法,抹上点蛤蜊油,权当护肤美容。
当年,几乎街上所有的百货店杂货铺都出售蛤蜊油,它价格便宜,实用耐用,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每到秋冬季节,我出门上学前,姥姥都在我的脸上手上抹一点蛤蜊油。北风凛冽,严寒刺骨,蛤蜊油保护着我们稚嫩的肌肤。到了教室,屋里点着火炉,可我的双脚还是被冻裂了。放学回到家,姥姥会把我的鞋袜脱下,在脚后跟的冻伤处抹的还是蛤蜊油。小小的蛤蜊油陪伴我们走过一个个寒冬,迎来一个个春天。
当年的蛤蜊油视蛤蜊壳的大小分几个等级,一般有乒乓球大小。在我的印象中,小盒的蛤蜊油只卖7分钱。
蛤蜊油虽然价廉,却也物美,不用说它的护肤功效,仅就外包装而言,绝对赏心悦目:蛤蜊壳完整洁净,光泽呈牙白色,上面涂上薄薄的蜡质,光滑柔润,贴有精致的商标,如同精巧漂亮的天然工艺品。城市中的孩子有不少是通过蛤蜊油认识贝壳的,姑娘们衣兜里装上蛤蜊油到学校上学,课间掏出来相互比较着,看看谁的蛤蜊壳更大,图案条纹更漂亮。蛤蜊油代表着那个年代孩子们对美丽的向往,对幸福的满足。
现在想想,用蛤蜊壳做包装有点不可思议,从它的挑选分类、处理加工到灌装原料、包装运输,得需要多少工时工序,得包含多少人的辛勤劳动。也许是因为当时原材料紧张,加上劳动力价格低廉,这才有可能使蛤蜊油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不算经济账,蛤蜊油实在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绿色环保的护肤佳品,它为贫困时代的人们做出过特殊的贡献。
十日谈
流光小物件
责编:贺小钢
明日请看《那时的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