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碧玉青团 舌尖上的乡间情怀
范洁 乔进礼 熊雪寒
■ 金山廊下镇朱桂芳自制的“外婆青团”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油绿如玉,糯韧绵软,青团是清明的传统食物。从咸蛋黄肉松馅儿,到腌笃鲜、蟹粉等口味,“网红青团”年年翻新,吸引饕客排队尝鲜。

  在沪郊乡间,仍然保留着手工自制青团的传统,割艾草、舂青汁、揉团子、土灶蒸,“舌尖上的记忆”别有一番风味。

  手工青团 包住回忆和情怀

  “第一次吃到艾草青团,味道很清甜、很特别。”清明前夕,位于松江天马山脚的九曲村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10余户来自云南澜沧的拉祜族家庭走进小村,体验民俗文化。

  圆形、桃形、方形,眼前一个个碧绿果子着实可爱,这些青团均是64岁的村民杨金芳亲手制作的,每一道步骤都依循传统。一大早出门,到附近田野割了一篮子艾草,拣出嫩叶清洗干净,用沸水焯烫。“煮艾草叶时,加一点石灰粉,香味会更浓,颜色也更亮。”

  随后,杨金芳用石臼将艾叶舂成糊状,再用粗布挤出汁液,碧绿的艾草汁清香满溢。只见她将青汁倒入糯米粉中拌匀,加入热水揉成团状,分别包上豆沙、芝麻、笋丝、萝卜丝等馅料,放入模具压花造型,最后垫上粽叶装进笼屉,“这样蒸时不粘笼、吃时不粘手,还会有粽叶的清香。”

  “买来的青团,总是缺少那么点味道,不如自己手工做的甜糯和清香。”20分钟后,青团出炉,客人们赞不绝口,让杨金芳欣喜不已。她坦言,以前村里制作青团习俗很盛,不仅在元宵、清明等节日,每逢婚嫁、寿诞、添丁等喜事也会做青团、送青团,“青团里有不少回忆和情怀,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留住记忆,传承民俗。”

  外婆青团

  寻找儿时的味道

  “这过日子呀,就像做青团,慢慢地搓,慢慢地揉,就会过得圆圆满满。”家住金山廊下镇的朱桂芳,没想到自己成了“网红”,电视台采访、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探她自制的“外婆青团”。

  走进朱桂芳家,糯米和青汁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她做青团,采摘的是新鲜油菜叶,放入大锅中,加上石灰水,搅拌煮上十分钟,捞出洗净后就成了天然的染剂。将菜叶和糯米粉混合后,反复按压揉搓,直到看不见菜茎,就算完成面团制作了。

  “揉面前,要把洗好的菜先放在灶头上烧,再放到糯米中,因为粉是凉的,所以菜必须要是烫的。动作要快,菜冷了就不好做。”朱桂芳一边分享窍门,一边将煮好的红豆沙填入面团,慢慢收口后,一个青团就完工了。放入土灶,大火闷蒸,半小时后墨绿的青团就出锅了,垫上一张菜叶格外诱人。

  “原汁原味的感觉,吃起来有春天菜地里芳草的清香,不油腻很健康。”不少游客感叹,小小青团,有一种儿时的味道。没有花哨的噱头,凭借地道的口感,“外婆青团”赢得不少回头客,近年找朱桂芳预订青团的人越来越多。“每只2元,好吃又实惠。”

  首席记者 范洁

  通讯员 乔进礼 熊雪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广告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碧玉青团 舌尖上的乡间情怀
乡村“家庭乐队”奏出全国文明家庭
十星户“介绍对象都免检”
郊区新事
沪上小龙虾开市 个小量少价格高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6碧玉青团 舌尖上的乡间情怀 2018-04-07 2 2018年04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