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本质
胡笛
  ◎ 胡笛

  纪录片上映得少,看到《出路》,就很新鲜。导演郑琼历时六年,追踪记录了三位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出路的青年主人公。马百娟、徐佳、袁晗寒代表的实则是农村、小镇、城市青年们,他们的“出路”自然能够引发不同背景的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影片采用了三段式平行拍摄手法,三位主人公多重视角来展现他们各自的人生。荒凉干涸的黄土地上,带着甘肃地方口音的马百娟边走边唱:我想知道,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我想知道,海底下藏着什么?这是人类童年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本真。她所在的野鹊沟小学教室两间、学生五个,老师还是在尽心教导,孩子们也在努力学习,对于知识充满敬畏,对于未来充满理想。尽管这里只有灰扑扑的土墙和萧瑟的风景,他们依然大声朗读课文里所描绘的宽阔的操场和鳞次栉比的楼房。一家人翻山越谷去收割粮食,黄土地陡峭的盘山路,如同蝼蚁一般求生方式,依然看得见她清澈的眼神。十二岁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马百娟在作文里认真说着梦想:将来读完大学每月挣一千元,挣够粮食和水窖。小镇主人公是湖北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徐佳,复读第三次的他一脸焦虑和迷茫,面对镜头他坦言想过轻生。教室里做卷子背课文,放学骑单车回出租房,陪读的父母商量着假期要不要回一趟老家,这大概是小城镇最普遍的家庭,知识改变命运对于父辈和他们依旧能够带来希望和慰藉,父母倾尽全力护送孩子到高考的战场。城市主人公是央美附中十七岁绘画少女袁晗寒,她嘟囔着妈妈让她退学开咖啡厅,自己的小被褥才睡了两天,个性开朗又有些混不吝。退学在家的她在家无事可做,她坦言害怕永远无事可做。咖啡厅的墙面画都出自她的手笔,不难看出她的才华。家庭气氛亲密融洽,三代人在打扫庭院时玩起了雪仗。

  六年时间的长期拍摄,如何选择这些繁杂斑驳的素材其实正是表现导演功力的时候,影片抓住了三位主人公人生的关键事件,忠实记录人物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用独白、旁白和对话等形式,自然呈现出种种选择背后的个体原因和家庭社会因素。如马百娟的好学和辍学,三年后从野鹊沟迁到宁夏,十五岁的少女已然长大,但眼神里有了躲闪和游移,跟不上新学校进度的自卑感、因学历和年龄无法找到任何一份工作的迷茫,她对未来不再坚定;同龄少女早早结婚生子的现状,以及爷爷说女孩的出路就是如此的训诫,生活的逻辑和老一辈的人生经验她也无从抗拒。又如徐佳的高考、求职和结婚,父亲意外去世,没能看见他考进湖北工业大学,也没能见到他之后求职的艰难和成家的喜悦。责任使他成熟的同时也束缚他个人发展的脚步。再如袁晗寒的退学、留学和实习,导演在开头留了一些悬念,她看似无端退学的同时也在申请国外的艺术学校,从无物质上的压力,焦虑和情绪化的原因大部分来源于艺术创作和精神层面的对抗,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很明晰也有试错的底气,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校学成归来的她在北京开了一家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公司。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本质,影片对于这三种出路的自然呈现是真诚坦诚的,但任何一个观察者受缚于自己的视域,都无法摆脱她所立足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的存在。导演郑琼坦言自己和复读三年的徐佳有着相似的经历,这是她隐秘的疼痛,因而教育自然而然成为影片聚焦的中心,关注现代教育系统在社会结构再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关于出路,导演郑琼也给出了她的答案,每个人有不同的出路,或许并不全然美好,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把你所相信的东西活出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目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编者按
廖凡的凡,姜文的文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本质
精美配乐,拓展空间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影视A17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本质 2018-07-22 2 2018年07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