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的中央,来自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研修班的作品《莲年有鱼》小而精致,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认可。看上去是小小的一副儿童耳罩,上面图案却是传统年画里常见的“虎虎生威”。据介绍,老虎在年画中寓意着男孩健康活泼,做成儿童用品再合适不过。这种设计把平阳木板年画蕴含的非遗文化植入了下一代的生活。不少观众甚至询问价格,想立刻买给孩子。
上海大学的缂丝系列作品《桃花源》走起“高端定制”的时尚路线。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线为纬线,能编织出犹如雕刻一般的双面立体花纹。在上大的织绣创新研习班中,缂丝传承人郝乃强与时尚界的知名设计师联手,以丝线为画笔,结合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在旗袍和鞋履上“绘”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穿上一身东方古韵,身处喧嚣都市的人们仿佛来到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寻得古人那一份宁静。
徽州建筑之所以秀美别致,其窗户、房梁、屋檐、柱子上的精致雕花功不可没。徽州雕刻研修班的学员吴志辉就把这份“雕梁画栋”之美搬进了不大的展区。这件展品乍一看好像是从徽派建筑上拆下来的一块花窗,打开来却贴着一面镜子,原来这是个家家都用得上的梳妆台。吴志辉别出心裁地将古典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家具,用古代房屋上的雕刻技艺创作出这件《全拆装折叠式镜台》。
作为首批参加研培计划的省市,2015年以来上海就组织多所高校接受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来沪学习,研究发展技艺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学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如今,机械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唾手可得,但传统技艺却总能够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美感。此次展出的312件成果展品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更是发展了非遗文化。新创作的非遗作品在研培计划的助力下蕴含了年轻一代传承者的创造力。他们让古老技艺与现代艺术联动,与更“接地气”的生活用品结合,走出偏远原始的村庄,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将延续至8月14日。 见习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