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终究由人心而起,只有“温度”的科学家,才能让科技充满爱。
医者有仁心
医学科技的进步,关乎着全人类。“没有温度,不成为医者。”李青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整复外科主任)说。简单地说,他用的科研成果是:利用了3D打印技术,重新构造人的五官,为人换脸。外国媒体把这项国际首创称为,“中国式换脸”完成里程碑式突破。显然,这项技术可以帮到很多由于种种原因,面部被损坏的人,甚至实现了全脸面毁损从“无法治疗”到“能有效治疗”的重大突破。不过,他也拒绝过很多人,一些“爱美之士”重金求他,把自己整得更“美”一些,“我拒绝的是心理上有疾病的整形患者,整形更应该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李青峰意味深长地说,“美,应该是由内心散发出来的!”那些“病人”听了他的话,回去之后想通了这个道理,都来感谢他。
同样是医疗领域,吉朋松发布的成果是“磁控胶囊胃镜”,“过去那根大管子(常规胃镜),它让老百姓不舒服,没有给早期健康关怀提供足够的温度。”他用一颗方便进出的“胶囊”,解决了老百姓做胃镜的痛苦,让早期筛查成为习惯。他说这个胶囊尽管世界上需求很高,但出口量一直控制在10%左右,“因为这个项目首先立足于服务中国老百姓,好东西让中国人自己先用。”
还有青年科学家仇子龙,通过基因角度,探索出一条解决疑惑了长达五十年的“自闭症”之路。目前,他正在跟上海的各大医院展开合作,帮助上海的自闭症孩子,“我们研究的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分子,是一个疾病,会跟很多的病人、家长相联系,这种研究是有温度的。”
机器不冰冷
除了“医疗攻坚”之外,这档节目还带来了“空间探索”“人工智能”“上海脑—智工程”“海洋探索”“大脑奥秘”“生物工程”“媒介新衍变”等7项重点科研领域顶尖科研成果。而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科学家,科技的“温度”总是他们不约而同的目标。
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都市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胡郁带来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翻译机”。目前,在中国,每2.7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每天在使用他们的语音输入法,并且转写准确率能达到98%。胡郁介绍,这项成果,其实最早是为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流而发明,据说它还为援疆和援藏干部带来了不少工作上的帮助。在胡郁看来,“人工智能最后终极目标,是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这是它最终的人文情怀。”
再譬如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汽车。吴甘沙曾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第一位首席工程师,也是第一位非美籍华人院长,三年前,他却选择放弃一切,为中国带来了“城市移动空间”——无人车。“大家在目前市面上看到的那种,应该叫做自动辅助驾驶,还不是真正的无人驾驶。”吴甘沙说他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没有情绪,不会路怒,没有私心,不会疲劳的一个人工智能。”但这辆车又不是冰冷的机器,吴甘沙说:“从前,大家把汽车看成一个冷冰的钢铁壳子。未来,无人驾驶车将是一种轮式的机器人,会更有温度,更有人性。”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