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据统计,上海书城从1999年到2018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售总额超过30亿元,销售的图书总册数超过1.16亿册。平均每年接待读者超过300万人次,近几年在推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精心打造了“全国新书发布厅”“上海·故事读书会”“市民文化客厅”“莎莎姐姐讲故事”等知名阅读活动品牌。“上海书城”这个名字,早已在上海乃至全国读者群中牢牢占据着位置。
一开场,侧耳团队臧熹朗诵了一首由读者写给书城的原创诗歌《当我踏进上海书城的时候》,表达了读者对书城的深厚情感。
上海书城开业那天就来买书的退休教师吕信兰,在之后的二十年间有事没事就常来书城看看逛逛。八零后的胡琦是四平路街道团工委书记,第一次来书城是1999年,他正准备考大学。那时候网络不如现在那么普及,也没有智能手机,很多人仍习惯到书店买书。“我家住在杨浦区,每次到福州路,特别是到上海书城来的时候感觉有一种朝圣的感觉。”福州路原就是文化一条街,20年前尚无体量如此之大的书店,书城就像一艘航空母舰一样,在福州路上屹立。
上海书城原党委书记、总经理赵建平回忆,在1998年12月30日上海书城开业的那天,进入书城还要买门票呢。上海书城开业之初,定位是“一个永不落幕的上海书市”,然而,最近十年电商发展、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书城面临一系列挑战。但赵建平认为,上海书城“不管怎么改造、升级、转型,要永远保持读书人的书香圣地的金字招牌,永远以书为本把上海书城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打造成读书人永远心中向往的圣地。”
一座书城,二十年历史,成就了一个全市的学习之城、成长之城,书城的存在,让这座城市有了更浓烈的情感和更暖人的温度。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