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1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朋友的圈
孔曦
  孔曦

  智能手机时代,个人资讯的发出和接收,已变得碎片化。枕上、厕上、车上,一机在手,总忍不住拿出来翻翻。于我,翻得最多的,是微信。

  除了联络,微信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发朋友圈。

  朋友圈里未必都是朋友。先是家人、亲戚、朋友;然后是同事、同学、熟人;再然后,是饭局上认识的、微信群里聚拢的。日子长了,有些“朋友”,微信签名或雅或怪,我已想不起来是何时何地、因为什么缘故加的微信。

  如果说微信群像咖啡馆,朋友圈的寓意,似乎不能用一种所在涵盖。

  有的朋友圈像很棒的书店,佳作不少,令我收获良多。有的朋友圈像有趣的西洋镜,奇闻趣事,可博我一笑。有的朋友圈如临街的居所阳台,有四时鲜花、有伴侣猫狗、有聪明活泼的娃、有周游天下的景。有的朋友圈像温馨的客厅,有姊妹淘的亲密、有伉俪的情深,也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有的朋友圈仿佛办公室,除了公事还是公事。有的朋友圈宛如店铺,卖保险的、卖旅游产品的、卖护肤品保健品的……一年四季,一如既往。话说,我也曾在朋友圈卖过东西。彼时,为一个朋友的农场出产的农产品、以及这个朋友的朋友们推出的各地特产吆喝,疯狂了好一阵。好在朋友的蓝图后来渐渐缩小了,我也打回了原形,不再扰民。

  时下,但凡结识一个新友,互加微信已是规定动作。算上一些微店的客服,我的朋友圈里有近五百个“朋友”。倘若每个“朋友”的每条朋友圈都看,恐怕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干,也忙不过来。

  有一种说法,叫做“朋友圈的陌生人”。在某个场合,因为某种机缘,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互相加了微信。一看朋友圈,对方正是自己一向最讨厌的那种人。二话不说,删了。而我最爱看的朋友圈,是“书店”“西洋镜”和“阳台”“客厅”。

  朋友圈,多少映射了主人的性格,或外向、或内敛,或有趣、或沉闷。有些朋友是用来学习或欣赏的,有些,纯粹便于联络。对那些时常在朋友圈下面点赞或评论的朋友,理当珍惜。那些从不发或极少发朋友圈的“朋友”,与之打交道,要当心。或许他(她)确实很少发,又或许,我被分类屏蔽了。此“朋友”非彼朋友,所以,也没什么好气恼的。

  对不做广告不事推广的普通人来说,朋友圈,其实是发给自己看的。记录生活的轨迹,写下自己的喜与忧、哀与乐,相当于可公开的日记、可翻看的影集。若干年后,回看自己的朋友圈(如果它还在的话),颇有纪念意义。如是想,是否被屏蔽,点赞的朋友是多还是少,又有什么关系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我和我的祖国 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8版:影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上海美食
舍不得
过去的水果
智慧快餐
太阳的味道
朋友的圈
今茶非昔茶
长笛、竹笛和钢琴的对话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6朋友的圈 2019-01-06 2 2019年01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