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丝绸之路”,大家的普遍印象可能是它始于中国西安,经中亚国家最后到地中海。而有四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吹奏乐器竹笛,与西洋的“乐器之王”钢琴以及木管乐器长笛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过,最近我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欣赏的东方市民音乐会之“丝路物语——汤芷诺和她的朋友们世界名曲音乐会”,却让我感受到了在一条不寻常的“丝绸之路”上竹笛、长笛与钢琴间的对话。
音乐会以德国作曲家巴赫的《西西里舞曲》开场,真想不到素日严谨的“音乐之父”居然写过这样柔情似水的舞曲。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第一乐章,则让身处深秋早晨的观众全身都荡漾起了融融的暖意。接着,无论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小组曲》、意大利作曲家热内的《茶花女幻想曲》,还是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夜曲》,抑或是匈牙利作曲家杜普勒的《匈牙利主题幻想曲》,相继带着现场的乐迷尽情领略了番别样“丝绸之路”沿途的音乐风光。
长笛与钢琴向来是室内乐的好搭档。长笛的音色悠扬而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而清脆的钢琴则宛如阳光洒落在树叶上的光点,错落有致。音乐会长笛与钢琴的演奏者汤芷诺与李长缨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起就是同学、闺蜜,她们组成的长笛和钢琴二重奏组经常公开演出,配合相当默契。汤芷诺曾赴法国梅西安音乐学院深造,所以她的长笛音色优美而深情,具有法兰西特有的韵味。她技巧精湛,无论是古典、浪漫,抑或印象到当代作品,都能游刃其中。作曲系毕业的李长缨能写能弹,是古典音乐圈内有名的“多面手”。
然而,从头到尾长笛与钢琴二重奏的演出形式未免让人觉得有些单调,在这场别样的对话中,她们还邀请了竹笛演奏家唐俊乔、捷克长笛演奏家克拉拉和华东师范大学长笛室内乐团。在配乐诗朗诵《月光》中,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伴随着魏尔伦诗歌的中文与法文朗诵,听起来如梦如幻。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的小提琴名曲《流浪者之歌》经改编,又摇身变成了长笛、竹笛的二重奏,西方的长笛与中国的竹笛或穿插或叠置,毫不违和,为原有的吉普赛风格注入了一丝灵动的韵味。
在游历了欧洲大陆之后,长笛与钢琴二重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又将大家带回了“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最后,舞台上响起的是李长缨特别为这次演出而改编、汤芷诺指挥的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十几位长笛演奏者从舞台两侧缓缓走入,随着音乐的进行,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的旋律悄悄进入,竹笛悠悠吹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经过变化、发展,最后“两条大河”的旋律融汇、交织在一起。
这是丝路沿线的别样音乐之旅,意趣盎然,也是钢琴、中国竹笛和西洋长笛的有趣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