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尝试
这是上海评弹团启动重大项目的一项新尝试。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上海评弹团最后一位专职编剧退休后,团内的编剧岗就一直空缺。每逢创作新作品,都是由资深演员撰写或者外借编剧。这次《初心》的编剧团,就由评话演员吴新伯、上海越剧院编剧莫霞、东方卫视中心公益媒体中心编导杜竹敏3人组成。
同时,《初心》的外援顾问团由作家沈嘉禄和担任《电视书场》《喝彩中华》等多个戏曲节目总导演的王昕轶组成。作家来改编评弹作品,听起来有些新鲜,除了深受评弹多年影响,沈嘉禄本人坦言写作和评弹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所以才揽了这份瓷器活,“我首先想到的是能向评弹艺术、评弹演员学习什么,然后再努力向评弹创作奉献绵薄之力”。
在沈嘉禄看来,评弹艺术最大的优势是表演艺术,它能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演绎得耳目一新,尤其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说,搭结构、塑造人物形象都是小说家的看家本领。他认为,用评弹来表现张人亚的故事,其实非常合适,主人公是如何把党的秘密文件送到宁波老家,怎么想到藏在棺材里面,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他的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所有牵扯到的人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评弹的艺术特点可以在这部作品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机制
上海评弹团日前首次跨领域聘请了4名艺术顾问,除沈嘉禄和王昕轶以外,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和作家马尚龙也应邀加入,为上海评弹团艺术建设提供多方面的专业指导。而《初心》就是艺术顾问加盟后创排的第一部作品。采用集体创作的模式,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感慨这既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实在是没有专职编剧来做这件事,又是回归传统——在过去评弹长篇几乎都是由演员自编自导自演,到了上海评弹团成立之初的1951年,为适应当时观众的需要,评弹团创立了中篇评弹的演出形式,而第一部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是由演员通过到淮河工地下生活之后集体创作而成的。
评弹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演员自己既承担说唱,又承担导演等职责,在创作上是直接与编剧对接的。因此,在没有专职编剧的情况下想要创作出好作品,演员需要将二度创作的结果反馈给编剧,一来一回不断打磨修改,才有可能在舞台上起到好的效果。而评弹团为创排新剧目建立的新机制,将大大提升演员与编剧的互动效率,尝试为评弹团带来新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气象。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