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风光获奖后没多久,就登陆中国的电影院了,速度之快令人惊喜——并不全是因为影片本身,而是因为随着本片在美国本土引发的巨大争议,中国的影迷们没有缺席这场讨论,而且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一向遥远的奥斯卡评审的游戏规则,那是一种充满了温情而又裹挟着企图的游戏规则。
电影充满了戏剧感。情节发展引人入胜,张弛有度。画面美轮美奂,散发着自然之美和更美好的人情味。演员的表演更是没话说,落魄而不自知的白人司机的那股子“混不吝”,散发着可爱亲和的魅力,尤其是他在自己老板陷入尴尬之时表示理解和安慰的那句话:
“嗨,我在纽约的夜总会干了大半辈子,我知道这个社会很复杂。”
而他的老板,一位永远西装革履、白衬衫一尘不染的黑人音乐家,以其不动声色的细腻表演,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优雅、孤独、善良与温柔。在我看来,他的名台词不仅仅是那句被广泛引用的“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或者不够男人,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到底是什么人”,也包括他教这位近乎文盲的司机如何给妻子写信,每一封都是上佳情书。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他在演出成功结束后走出大厅寻找他的白人司机,发现他正为了几个小钱撅着屁股趴在地上跟小混混玩牌,然后私下里对他说:
“你是我的司机,如果你需要钱花,可以跟我说,而不是趴在地上。”
“大家都这样趴在地上。”
“托尼,你跟他们不一样。”
跨越了肤色、财富、地位……这些表面上的界限,彼此都不带有半分优越感,像朋友一样完全平等地展开对话,体贴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地抚慰他人,同时不留一丝刻意炫耀的痕迹,真诚地提出鼓励对方上进的建议。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对这样温柔的回应和教诲产生抵触情绪吧。这样值得放大而又俯拾皆是的细节之处才是本片真正的高光时刻吧。正如某位影迷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明知道是屡试不爽的美式套路,却还是会微微感动,或许这就是好莱坞厉害的地方之一。”
是的,明知是套路,却令人沉醉不知归处,正是因为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已经把大众心理反复研究了那么多年,足以碰触到人心之中最柔软的部分,一击即中。
细节无可挑剔,影响潜移默化。但感动过后,仔细回想整个故事——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这是一部让你在十年后还能拿出来回味的好电影——黑人老板和白人司机共同完成了一场冒险的南方之旅,成为终生挚友,将对方从困境中拯救出来:黑人有了朋友,不再孤独;白人创业成功,事业家庭双丰收。所有人都获得了幸福的大团圆结局。
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重新回到片名:《绿皮书》。这本书在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名黑人邮递员为同胞而写的旅游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在美国可以让黑人平安出入的餐馆、酒吧、旅社等旅行备忘,被称作“黑人活命指南”。
本片中的白人司机和黑人老板主仆二人,为了履行一份巡演合同,需要驾车前往美国南方,唱片公司的人给了司机这本《绿皮书》。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在当时,这趟旅行有多凶险呢?电影借黑人音乐家的提琴搭档之口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前车之鉴:1956年,也就是本故事发生的六年前,一名知名的黑人音乐家在美国南部某白人场所进行演出时,被现场的一百多名白人当众拖下台,集体施暴殴打。
《绿皮书》中借白人提琴手之口讲述这段历史,如讲述一件轶事,用巧妙的镜头语言去直面残酷的历史和现实,每当观众想要深究一下时,沉重的基调立刻被轻松的氛围取代,黄叶缤纷的南方美景、银装素裹的圣诞夜,连南方农场里劳作的黑人奴隶们呆望向这主仆二人罕见的角色颠倒时的震撼画面,也会立刻被“教育改变命运”的美国梦激励得不值一提。所以,谁还会介意黑人音乐家的原型到底是不是真的离群索居、到底有没有和白人司机成了终生挚友、还是和与他同一肤色的马丁·路德·金并肩投身黑人民权运动呢?毕竟本片的编剧之一是白人司机原型的儿子。故事,是反映作者企图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