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在“马桥文化”中
王德才
  王德才

  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有6000年左右历史的“马桥文化”中,而我却不知道,还是顾福根先生的《三冈水长》,让我了解了“马桥文化”,让我知道了“三冈文化”,这让我深感愧疚。

  “马桥文化”中的马桥遗址,最早在1959年12月,也就是我出生前半年,发现于今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之后,分别在1960年和1966年,1993年-1997年、2005年和2012年进行过8次考古发掘。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马桥拥有竹冈、沙冈、紫冈三条古冈身遗址,称为“三冈”;同时,这三冈,都有和它们一样名称的一条河,所以,后来就有“三冈水”的美誉了。1978年,考古学者针对我家乡的上古文化遗址,提出命名为“马桥文化”的建议,1982年,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但“马桥文化”是个大概念:广义的“马桥文化”,是夏商时期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而“马桥遗址”,才是包含在“马桥文化”中狭义的、为上面所说的8次考古发掘所发现我的家乡的古文化遗存。

  当年,我所在的地方是上海县马桥人民公社联工大队,也就是现在的闵行区马桥镇联工村,南边是铁路,北边就是马桥遗址的俞塘河,而东西两侧分别是“三冈”中的两“冈”:竹冈河和沙冈河,联工大队基本上是被具有6000年历史的马桥文化遗址包围的正方形地块。我的出生地和我的童年、我的少年生活地,是联工大队的王家生产队,离竹冈只有不到一公里,离俞塘河不到两公里,离沙冈河稍远点,也不到三公里,紫冈河与俞塘河相交后,则蜿蜒北上。

  “马桥文化”中的马桥遗址的发现,早我诞生半年,我1960年5月出生,娘胎中的我自然无从知晓。在它早期的1960年和1966年两次考古发掘,那时拖着鼻涕的我,自然也不知专家在干的“伟业”。

  以后,年事稍长,我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到河里去游玩,去摸河蚌,去抓蟛蜞,改善一下伙食,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从洞中摸出黄鳝来,这在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要用票证的年代,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小学时,我们一般去邻近的竹冈河,那河也小一些,水流也平缓些。等到初中时,我们就到离家远一点的俞塘河去游泳。那河,在当时也是主要的交通水道,船来船往比较热闹,河道比竹冈河要宽要深,水流也要急一些,在这样的河里游泳,也感觉爽一点。俞塘河,不知什么原因,很少有什么河蚌、蟛蜞、黄鳝和蛇等,但是深一点的河道中和河岸的两侧,有很多贝壳,这些贝壳,明显不是河里的。当时,我已经上马桥中学,而马桥中学就在“三冈”之一的沙冈河边。我虽然大致上知道这些贝壳不是河里的,很多是海洋里的,但在“复课闹革命”的背景下,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深究,直到这次看了顾福根先生的《三冈水长》,才知道俞塘河和竹冈、紫冈、沙冈之外,在6000年前,是一片海洋,而这三冈,是一条“冈身”,所以,这里有大量的海洋贝壳就很自然的啦。我们在俞塘河游泳时,还摸到过粗糙的瓦罐之类的东西,相必就是先人用于烧水做饭的工具;也摸到过大小股骨和头盖骨,莫非也是先人的遗骨?如果是,我在近50年前就和先人有了“亲密”的接触。

  作为马桥人,我希望退休后,“偷得浮生半日闲”,研究“马桥文化”,研究“三冈文化”,为“马桥文化”和“三冈文化”的发扬光大,尽自己微薄之力,以赎前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现场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话题/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0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海外
   第A24版:俄罗斯/新民海外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奢侈的空间
智慧快餐
生活在“马桥文化”中
功不唐捐
看错特了
花开三载风信子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7生活在“马桥文化”中 2019-03-10 2 2019年03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