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严重误导民众怎么办?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今年带来好几件提案,从心血管疾病防治问题到全面健康科普以及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等。葛均波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的发展,医学科普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无论是充斥荧屏的“养生热”,还是手机终端漫天的“医学科普”,都反映出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然而,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普通民众有时难以分辨。更有甚者,一些打着医学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大行其道,严重误导了民众。因此,要从专业层面开展全民医学科普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宣传,将正确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知识传播给大众,提高人们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
“健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只有真正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推进落实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葛均波说。
5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怎么办?
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其生存率不足1%。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第一目击者”缺乏基本的急救技能,无法有效参与早期救治。因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这次提交了一件“特别紧急”的提案,他认为用于院外急救阶段的心肺复苏和除颤(CPR-D)培训体系建设与推广至关重要,建议CPR-D培训体系建设可依托急救中心和胸痛中心,在强化本中心医务人员CPR-D技能掌握的同时,覆盖所辖区域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提高我国公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
霍勇今年递交的几件提案都围绕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展开。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态势仍未缓解,要真正迎接心血管事件下降拐点的到来,需落实“最后一公里”,即逐步建立健全省级、地市级、县域心血管疾病监测评估体系,把危险因素控制、疾病救治能力提升等工作做深做细。
医院安宁疗护资源紧张怎么办?
“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安宁疗护注重人文关怀、可缓解患者及家属心理、躯体、社会困扰,目前已成为慢性疾病患者护理重要且热门的研究主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教授杨杰孚说,我国的安宁疗护体系建设,与快速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医疗机构安宁疗护资源紧张,无法满足患者医疗服务需求。
他呼吁立法支持安宁疗护纳入医保,让所有有需要的患者,都能接受安宁疗护治疗。“可集合多方力量,依靠法律、财政、政策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受益,又完全从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安宁疗护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
每天12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怎么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张澍在提交的一件“性命攸关”的提案中透露,我国每天有12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造成这个结果原因之一是我国医保至今未对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自动除颤器给以合理的报销比例。张澍希望制定合理的自动除颤器医保报销比例,减轻患者负担,让更多患者拥有救治的机会,挽救更多重症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命。“房颤、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源性卒中,已是老年人卒中的重要原因,迫切要求实施多学科合作,心脑血管疾病同治的医学模式。”张澍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试点建立心脑同治学科和病房,并培养专门人才。鼓励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针对心脑同治康复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专业康复医疗服务。
特派记者 江跃中 方翔
(本报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