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交大学生自治会在工人指点下找到两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校园里,就是我们所在的这里。同学们,我建议,让我们一起默哀,缅怀两位烈士。”默哀之后,学生们围转烈士墓碑,细细品味先辈的经历。大三学生张赟对这段历史非常感慨,“我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也翻阅过一些校史资料,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党与人民是连在一起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爱国青年学生投入伟大事业。”
从烈士墓向北,顺着大草坪,刘教授带学生们穿过一小段梧桐道,大家再度“穿越历史”——“交大工程馆是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的驻址。当时下着细雨,道路泥泞。车队到达交通大学,没有占用师生宿舍,而是住在二楼讲堂,度过进入上海的第一晚。”
在工程馆楼下,刘统教授讲述了风雨历程中交大雷达兵的故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雷达人才急缺。来自交通大学等高校和上海中学等中学的一批聪明而优秀的名校学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中国雷达兵最早的重要核心骨干。刘教授告诉学生们,当时那些交大学生差点就毕不了业了,“因为没时间做毕业设计啊!”略作停顿,他又说,“当然后来在各方支持下,他们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学生们听到这里都笑了,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听到交大雷达学生兵的故事,好奇,也感到心潮澎湃。
现场教学结束,学生围住刘教授,有的问当时的进步青年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系统开展工作,有的好奇问刘教授自己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写出这部历史著作的。刘教授说:“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经历过许多事,吃过很多苦,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从来没有对国家的未来失去过信心。我在交大教过80后、90后、00后,学生们越来越聪明,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大家或许还需要时间建立理想,但未来在青年身上。而我是学历史的,我有责任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