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世居民叶先生居住在愚园路1159-1169弄,这是愚园路历史风貌区第一个加装电梯的老公房。叶先生说,这里一共居住了61户居民,苦于楼房紧邻马路,小区公用面积仅限于步行通道,没有余地建设垃圾厢房。一直以来,居民们习惯把生活垃圾丢在沿马路的垃圾桶内,小小的垃圾桶时常超负荷。在愚园路与凤冈路、安西路交叉路段,像这样的老公房小区还有愚园路1059弄、1221-1223弄。
“我们在愚园路上通过‘四点共享’的举措,有效缓解了因老弄堂、老公房小区难设独立垃圾厢房,居民生活垃圾造成沿马路垃圾桶满溢的问题。”福世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陈琼说。江苏路街道因地制宜,选定在愚园路1155弄愚园公馆、愚园路1203弄御华名苑、安化路225弄福安花园、愚园路1249弄打造了垃圾厢房,并在物业的配合支持下,这四个点位的厢房分别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除本小区、本弄堂产生量以外的生活垃圾。叶先生说,“现在我们出小区向凤冈路走,就可以在愚园公馆门口的厢房倒垃圾了;向安西路方向走,御华名苑门口的垃圾厢房也可以解决问题。”
没有垃圾厢房的小区,在地处中心城区的江苏路街道还有不少。东浜居民区的渔光村、长新居民区的长新小区,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渔光村人行通道狭窄,已经辟出临时建筑垃圾堆放点,没有空间再设垃圾厢房。“垃圾厢房如果建立在小区固定点位,谁家都不愿意自己家门口正对着垃圾箱。”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小何介绍说。两个小区的居民们在各自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通过“议事会”商议办法,新式里弄里的“桶长”队伍应运而生。具体来说,就是在固定点位设置干湿分类的垃圾桶,由居民组成志愿者轮值队伍,俗称“桶长”,配合定时定点设桶、撤桶,指导、监督居民们垃圾分类工作。由于无厢房小区的垃圾桶清运时会直接对应分类清运,减少了“分拣”环节,因此对垃圾分类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我们把志愿者队伍建起来,以党员骨干、自治骨干担任‘桶长’,督促大家自觉分类、自觉维护环境。”小何说,在东浜、长新居民区都有这样一支随着设桶、撤桶准时上下班的“桶长”居民队伍。“现在小区地面基本没有垃圾,因为大家都知道,通道面积有限,更需要自觉保持清洁,才有舒适、有文明、有品位。”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