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之前,顾名思义我以为桥在洛阳,其实,该桥地处福建泉州,它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
五月清晨,伫立桥南,但见“跨海飞梁叠石城,晓风十里渡琼瑶”,洛阳桥透着夜雨初歇的清新,横卧面前。石桥全长千米,桥面石条铺展,桥下四十六座桥墩,桥墩造型奇特,下部为筏形基础,基础上东西迎潮面建有尖角船形墩,墩石间用铁钉连接。最为奇特的是,古人“种蛎固基”,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牡蛎附着力强、繁殖快的特点把桥基桥墩牢固胶结。包裹石墩的牡蛎,在桥墩表面形成厚厚的保护层,既减缓了洛阳江入海口的潮水冲击,又减少水污染对桥墩的腐蚀。桥梁专家茅以升曾为此感慨:运用生物科学“牡蛎垒石,是桥梁史上绝顶聪明的壮举”。
洛阳桥由北宋仁宗年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建造。蔡襄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合称为书法史上“宋四家”。这样一位雅人深致的政府官员,却非整日饮茶挥毫,食俸禄不作为。洛阳桥建造七年,屹立千年。桥南百步建有“忠惠蔡公祠”,至今,塑像俨然,碑廊齐整,蔡郡守功绩勒石,老百姓口碑载道。
访久远历史之名桥,自然不屑到此一游式留影。我拍下桥两旁翼以扶栏的石柱,石柱上雕镂精致的石狮;拍下桥四侧七亭八景九塔,四尊护卫石将军;拍下桥岸首尾、江海漫延的松林;拍下今人保护环境,在两岸滩涂种植的红树林;我也拍下了当地特色民居、采集和撬开牡蛎售卖的村民和络绎不绝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