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基层迎收获
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训练规范系统,运动员基本功扎实,俱乐部组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决赛两次对阵东道主,凭借出众技艺、顽强心理夺取双料冠军,同时又取得了女双冠军和男单冠亚军,展现出上海乒乓球的深厚底蕴。
作为一支成立接近20年的俱乐部,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目前已经在上海探索开创了成熟的“曹乒模式”,为上海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上海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王励勤对曹乒小队员们在二青会上的表现给予肯定:“俱乐部组和体校组差距并不大,曹乒的这些选手训练很系统,打到最后可以看出来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二青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给年轻运动员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比赛积累更多的经验。”
王励勤认为,曹乒校在社会俱乐部组的成功,也为上海乒乓球后备人材提供了重要补充,而社会俱乐部的办训模式是上海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曹乒的训练模式跟其他俱乐部还不一样,是属于半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训练,培训了很多优秀的一线运动员。在训练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水平在全国也有竞争力。”
体教结合育新苗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秘诀吧,就是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各方面,尤其是上海体育局对我们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因此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各方共同支持努力的结果。”面对记者提问,曹燕华乒乓球学校常务副校长陈宝熙表示。随后他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体教结合让运动员家庭没了后顾之忧。
“我们始终坚持每天花半天时间来训练,另外半天是文化课程学习,这样能够确保孩子们有更加全面的发展。”在陈宝熙看来,这样的模式既为选手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扫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把这种模式叫学生运动员出路,就是把乒乓选手的升学通道打通。从目前来看,孩子的出路都挺好的,家长们也愿意把孩子送来练习,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自学校和俱乐部建立开始,曹乒方面便开始了体教结合方面的尝试,先后与杨泰学校和上大附中等进行共建合作。如今这一模式已实行了十多年,在体育局和教育系统的支持下,曹燕华当初“送更多运动员进高校”的梦想,正在逐渐照进现实。
据记者了解,在曹乒俱乐部本次参加青运会的运动员中,有不少“学霸”。“今年(高考成绩)最好的孩子去了北大,另外有好几个孩子在前往山西前已经拿到交大、华东理工等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要想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除了实力和运气,完备的后勤保障同样必不可少。据悉,为了让队员们适应比赛地的气候和环境,曹乒在乒乓球比赛开始前一周,便抵达山西进行备战。陈宝熙由衷说道:“比赛的较量从来都不止于赛场,有了体育局的统筹协调和各方面的积极帮助,再加上队员们的不懈努力,才汇成了我们这一次的成绩。”
圆满完成二青会的任务,但曹乒这支冠军之师并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陈宝熙坦言:“这次的成绩是肯定,更是鞭策,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迦罗 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