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人才涌现
本届青运会中,上海代表团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潜力的运动员,充分展示了上海竞技体育后辈人才的丰硕成果。他们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挑战自我,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展现出了上海良好的精神风貌。
16岁的体校乙组游泳运动员郑英昊一举获得男子50米蛙泳、男子100米蛙泳、男子200米蛙泳、男女混合4×100米混合泳接力4枚金牌,成为上海青运会代表团“金牌王”。对标2021年全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增的大项和小项,上海后备体育人才基础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乒乓球混合双打、游泳男女混合4×100混合泳接力等小项,攀岩、空手道、滑板、体育舞蹈等大项,均有金牌斩获,部分运动员将成为今后奥运备战希望之星。
除了赛场上的金牌,赛场外的上海运动员更表现出奋勇争先、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已成为年轻一代正能量的代表。滑板运动员汤雅涵发着高烧带病上场,向小军在右肩锁骨骨折手肘受伤情况下带伤上阵,和队友范凯文勇夺3枚金牌,被赛场观众称为最“硬”的选手。
本届青运会的成绩也鼓励了上海体育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更好地宣传和展示运动的魅力,让运动成为更多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常习惯,让更多青少年热爱运动,发现更多有天赋的运动员,不断充实竞技体育人才队伍。
多元培养初现
在二青会的备战和参赛过程中,上海代表团坚持“开门办体育,开放办体育”的理念,逐步实现从“小体育”向“大体育”的转变,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初见成效,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及全社会办体育的活力。
本届青运会,体校乙组项目由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校学生组建,尽管他们训练时间短、缺乏大赛经验,但他们敢于亮剑、敢于与高手过招,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展现了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本届青运会首次设置冬季冰雪和全能项目,7枚金牌、5枚银牌、6枚铜牌、18枚奖牌,实现了上海冬季冰雪项目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上金牌历史性突破。来自金汇学校、向明中学、罗阳中学和徐汇体校的小将,赛场上的集体爆发引人侧目,赛间集体做暑假作业的情景更让其他参赛队伍印象深刻。
此外,上海始终坚持“开门办体育、开放办体育”,激发了青少年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和全社会办体育的活力。在组队方式上,积极与全运会备战对接、与市运会赛事对接、与市民大联赛活动对接,组建体校组和社会俱乐部组参赛队伍。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是当下竞技体育发展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比赛结果证明了这种尝试是对的——如马术、攀岩、空手道、体育舞蹈等项目,确实看到了市场的力量,也看到了体制外的好苗子。
一手抓后备、一手育市场,上海正积极打造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各级体校为骨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为补充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竞技体育发展增添新动力。
迦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