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浦江上仅有一座松浦大桥,且位于松江境内。在市区段的黄浦江上架起大桥,不仅是上海桥梁建设者的夙愿,也是上海人民久藏心底的彩虹之梦。1991年12月1日,上海市区第一座跨江大桥——南浦大桥正式通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南浦大桥题写了桥名。作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南浦大桥圆了上海市民“一步跨过黄浦江”的百年梦。
对上海来说,在黄浦江上建大桥,一是能够缓解浦江两岸之间的交通压力,二是可以衬托城市发展形象,鼓舞上海人民的精神斗志。经过反复论证,大桥选址定于黄浦江下游流经市区最窄处江面宽360米的南码头地区,这座连接浦西原南市区南码头和浦东的大桥因此被命名为“南浦大桥”。设计大桥的重任落在了著名桥梁专家、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林元培的肩上。他原本决定借鉴加拿大安娜西斯斜拉桥的经验,但没想到当时的安娜西斯桥出现了100多道裂缝。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林元培后来回忆道:设计南浦大桥有一种走在悬崖峭壁上的感觉,但我一定要走过去。为了彻底弄清出现裂缝的原因,他趁春节期间前往加拿大,在安娜西斯桥上仔细查看,终于找出了解决裂缝难题的方法。
1988年12月5日,建筑工人为南浦大桥打下了第一根桩基。历时三载,大桥建成。其间,近万名建设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造大桥奉献着智慧和力量。应当说,南浦大桥规模之雄伟、工艺之严格、技术之复杂、施工难度之高、建设周期之短,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少有的,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也不多见。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出席大桥建成典礼时盛赞南浦大桥的建设“体现了上海水平、上海风格、上海效率、上海精神”。南浦大桥实现了浦江两岸主要干道的贯通,缓解了“过江难”问题。为庆祝大桥通车,上海还专门举行了“观光周”活动,一个星期内,30万上海市民扶老携幼,竞相前来参观,成为当时一大盛事。
桥兴上海兴,长长一条黄浦江,仅有一两座跨江大桥是远远不够的。继南浦大桥后,上海的跨江大桥建设进入了高潮。事实上,在建造南浦大桥的同时,国家计委就已批复上海:“为在‘八五’期间形成浦东开发的起步条件,解决浦东、浦西的越江交通问题,同意建设宁浦大桥。”消息一出,牵动了全上海人民的心。当时,一名小学生专门写信给市领导,鉴于“宁浦”和“南浦”的上海话发音较相近,容易搞错,建议改“宁浦大桥”为“杨浦大桥”。有关部门当即采纳了这个小学生的建议。1993年9月,杨浦大桥建成,使我国斜拉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领先世界,奠定了我国在国际桥梁界的地位。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斯文森感叹道:“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设计和建造这样一座创世界纪录的斜拉桥,就好比在奥运会获得半打金牌!”亚洲开发银行聘请的外国专家对大桥进行严格审查后也一致认为:“杨浦大桥的设计是合理、安全和先进的。”
时至今日,黄浦江上已建成跨江大桥12座。江面之上,一道道“彩虹”飞架两岸,让曾经的天堑化为通途。
十日谈
上海地标
责编:郭影
美丽的上海外滩,有一座建筑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