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本土树种
回忆起1999年开园之初,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颇为感慨。当时,园方决定大胆采用“宫胁造林法”。这是由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著名植被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学家宫胁昭博士发明的一种方法,强调和提倡用乡土树种建造乡土森林,并改造土壤、控制水分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适应当地气候的顶极群落类型。
为了寻找适合上海的本土树种,起先园方选择了500个品种。但专家建议,森林内的地形要有高低差,让各种物种生存。经过2000年至2002年三年的筛选,最终确定为341个品种。其中沉水樟、舟山新木姜子、黄檗等都是国家珍稀濒危树种。
造林时,园方根据地形,采取多树种混合种植的方式,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树种相互搭配。这规避了普通人工林的单一品种、块状混交、间距规整等特点,是对自然森林的高仿真模拟。
改善土壤水质
如何改善土地的pH值,也是园方着重考虑的问题。海湾的土地由围垦而来,原先是一片盐碱滩。为改善土质,必须有一批耐碱性的树种成为“先锋”。在16年的演替过程中,有10多种树种自然消亡。但同时,通过鸟类带来的外来树种也有不少,使得品种仍维持在340余种。
比如2000亩梅园,原本是“松竹梅”园。可竹子对水位高低很敏感,次生苗出现了黄化现象,雪松也长得青黄不接。于是,园方种植了伞黄决明、赤柏等树种,改善土壤,并放弃了松竹,改造成了梅园。
园方通过控制周边水系、内部借“天落水”自我净化等方式,将园区水质提高了两个层级,满足了森林的灌溉养护需求。而园区内的工作车辆也严格禁止使用柴油、汽油,都为电动车,避免造成空气污染。
输送清新空气
如今,这片上海最大的人工“绿肺”已初具规模。一到林中,森林气息扑面而来,春天生机勃勃,夏日绿荫如伞,秋冬层林尽染。林中的榉树、乌桕、重阳木、香樟、枫杨、海桐、蚊母、银杏、女贞、乐昌含笑、香椿、臭椿、湿地松等植被,每日进行着光合作用,吐纳着负氧离子,为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更为巧合的是,上海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而公园正好位于东南角,绵延25公里的海岸线尚处于原始状态,是为上海市民输送清新空气的大好片林。
本报记者 金旻矣 通讯员 蔡慧丽
【相关链接】
■ 何谓“负氧离子”?
空气中的分子大多数彼此分离而呈电中性,当其受外界某种条件的作用时,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跃出轨道,变为自由电子,使失去电子的中性分子或原子变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这些正电荷和逸出的电子与某些中性分子或原子结合成为空气正离子和空气负离子。
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分子“捕获”自由电子的能力较强,其中氧分子比其他气体更具亲电性,因此优先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即为“负氧离子”。
■ 负氧离子有何好处?
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长寿素”等。负氧离子是空气新鲜度和评判当地人居环境质量的正向指标,是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服务产品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不低于1000-1500个。
■ 负氧离子如何获得?
负氧离子在洁净空气中的寿命有几分钟,却易被烟雾、尘埃、病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吸附而消失,室内通风不良,负氧离子就更缺乏。
公园、郊区田野、海滨、湖泊、瀑布附近和森林中负氧离子含量较多,久居闹市的人群应经常前往这些场所进行“空气浴”,有利于身心健康。
金旻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