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培育160名学生
为了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更好地融入大都市,享受大都市的艺术资源,2014年,上海市儿童基金会联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推出“未来之星”项目。这个项目是“为了孩子”儿童发展项目下的三个子项目之一,旨在帮助困难家庭儿童和随迁子女圆艺术梦想。首批100个受助儿童选拔自浦东、闵行、普陀、长宁的随迁子女小学,他们分别参加了舞蹈、戏剧、声乐和美术培训,并在一年中得到了各种展现才艺的机会。项目受到了上海卡帝乐鳄鱼服饰有限公司达承基金的资助,由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具体执行。
这个项目为期3年。经过第一年的探索与试点,2015年,为了进一步深化该项目的初衷——让更多的随迁子女有机会参与艺术培训、更多地辐射到随迁子女学校、扎根于随迁子女学校,工作突出了“重点+辐射、固定+流动、普及+提高、自信+融合”的特点,重点培育160名学生、艺术普及2000人次。
圆孩子们一个艺术梦
因为家庭条件限制,许多随迁子女实际得到艺术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开展“未来之星”项目正是为了圆他们的艺术梦想,让更多孩子能够感受到多彩的艺术氛围。
来自紫罗兰小学的郭雨涵小朋友老家在江苏,和坐在她身旁的两个小朋友一样,到上海生活有十几年了。3人都是“未来之星”项目的第二批学员。郭雨涵小朋友活泼爱笑,是学员中间有些舞蹈基础的,下课后问她累不累,她会爽快地回答“不累!一点都不累!”在场的许多孩子都热爱舞蹈,也明白自己是从同年级小朋友当中选拔出来的,机会难得,被老师问到“能坚持吗?”她们回答:“肯定能坚持!”稚嫩的嗓音里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孩子们将参加培训视作值得自豪的经历,学会的才艺,回去之后会表演给同学和家人看,有的还会试着去教别的小朋友。2014年培训结束的汇报演出,学校的校长、孩子的家长第一次受邀观看,看到孩子们的表演,老师和家长都很激动。
读四年级的小雪来自浦东一个务农家庭,从小性格独立,做事认真,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让父母比较担心的是小雪的敏感内向。“小雪以前是个非常胆小的女孩,内向,容易哭,人一多就会躲起来。”小雪的妈妈说。经过一年的培训,小雪变得自信起来,做早操时到主席台上带领全校同学跳“小苹果”、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小雪妈妈说,“孩子积极主动了。”
除了来自大人的关爱和专注于兴趣爱好所获得的自信,同龄小伙伴的友谊也对儿童成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了相处与互动的机会,孩子们更容易培养出珍贵的友谊。小雪的妈妈说,以前小雪因为性格内向朋友不多,参加舞蹈队后,交到了两个好朋友,同学之间也有了更多交流。
培训和演出服装免费
组织培训考验了组织者的能力与细心,由于参加培训的学校位置较远,让学生自行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培训点不现实,但如果送教师去学校授课,教学场地又不够标准。因此,除了美术项目在长宁古北小学校开展外,其他三类艺术项目都是由大巴从校门内将孩子们直接送至指定地点,课时结束后又按照相同路线返回校园,如此不可避免地让一些学校存有安全上的顾虑。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少年宫的老师发现了另一个难点:学校学生流动性大,课程中途有时会碰到有学生转学的情况。这时,组织者会要求学校再选拔学员补入,避免浪费培训名额。而为了让新学员跟上进度,带队老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新学员进行辅导。
请专业老师授课,培训的学费全免,大巴往返接送,服装由少年宫免费发放,每次上课有妇联的老师全程陪伴……项目设计方方面面体现出对孩子们的呵护,而相对应的,孩子们回报的珍惜也令人感动。
项目参与各方很重视
徐佳老师是舞蹈项目的授课老师,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参加项目的这些孩子比平常来少年宫上课的孩子更加刻苦。而校方的带队老师也非常认真负责,每天组织早锻炼,课后有时间也会辅导练习,因此每次来上课的孩子们的进步都会给徐佳老师带来惊喜。
不仅少年宫的老师悉心指导,每次上课,妇联的老师都旁观培训过程,身边放着数十袋新鲜点心,待孩子培训结束之后分发。参与学校也十分重视,各所学校均派出一名带队老师,全程参观教学。这些老师身负重任,不仅要带好全队学员,组织他们课下练习,回到本校后,还要运用学到的授课技巧,将艺术教育辐射到校园,传播给其他没有参加定点培训但渴望接触艺术的学生。
项目之中的各方,包括投资者、妇联、少年宫、学校,具体到老师、学员每一个人,为了梦想,为了孩子,为了回报社会,为了教育公平……无一不全力以赴,认真踏实地做好应做之事,聊起项目时的热情也体现出大家所抱有的诚恳真挚的态度。 沈思言 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