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宾客一厅容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影集团的一批老电影艺术家徐桑楚、谢晋、白杨、秦怡、吴贻弓等倡议在中国举办国际电影节。提议交上去后,国际制片人协会派人来沪考察,看到1991年刚建成的上海影城大为赞叹,最终拍板首肯。
从第一届就开始参加上影节工作的王佳彦告诉记者,首届上影节的主会场设在上海影城,当时有1100名中外宾客参加开幕式,影城的一个放映厅就能全部容纳。电影节的开幕酒会摆在影城的大堂里,美国导演奥立佛·斯通、日本导演大岛渚、意大利明星索菲亚·罗兰等国际影人,就在如今影迷们通宵排队的地方,吃了顿电影节晚宴。
“那时能请到这些明星真是特别了不起的事。”上海影城经理告诉记者,当年卖电影票,用的是手撕方式,每撕下一张,工作人员就会在上面盖个戳。票上也没有电影的名字和场次,全靠手写。组委会甚至在电影节闭幕时,安排了升旗仪式,纪念电影节的成功举办。
影展:最怕拷贝损坏
首届上影节参赛、参展片来自33个国家,总数是167部,而今年第19届上影节的参展片达到了近600部,有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3部影片报名。参加展映的影院也从当初的8家发展到如今的45家。
在上影节组委会干了十多年的鞠里,曾与严琦一起负责接收拷贝的工作。那时他们办公室的电脑上有一张表格,随着电影数量的增多,表格的栏目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长。五颜六色的栏目中,绿色表示拷贝已到上海,蓝色表示在途,而红色是他最不愿看到的颜色——意味着“拷贝损坏,需要重寄。”
2014年上影节,法国电影大师阿伦·雷乃的7部影片拷贝就遇上了麻烦。当时工作人员突然被告知,拷贝被扣在海关“拿不出来了”。按照排片表,《纵情一曲》开幕首日即有一场放映,时间紧迫。组委会紧急联系片方并做了后备方案,找到了正在展映雷乃影片的台北光点影院。最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雷乃经典之作成为“救命稻草”。
市场:曾经只有16家
今年,上影节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影片交易市场,500多家展商在总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的市场内布展。曾担任市场负责人的王佳彦回忆说,当时市场内只有海内外制片商的16家展台,交易额约2000多万元人民币。
随着影响力逐年扩大,近10年来,上影节的影视市场海外展商报名十分踊跃。上影节中心市场主管(电影交易市场)负责人徐高仁告诉记者,今年“国际影视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内容覆盖影视投融资、后期制作、发行、营销、法务、游戏等领域。随着互联网、衍生品、影院服务等产业元素的加入,市场分类也更多元化。
观众:现场听“译意风”
那时,国外影片还没有字幕,所以上影节头几年里,使用的是“原声本国语言解说”(俗称“译意风”)。解说者不仅要说清故事基本内容,还要表演片中人物的对白。
随着上影节影片量的逐年增加,每年所需的翻译人数也在增加。从2014年开始,上影节翻译人数已达60人左右,几乎是2013年的两倍,但工作量依然庞大。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倒,每天从7时至21时,随时待命。从今年5月初至今,他们要校对、翻译近600部影片,平均每人至少翻译5部电影。一般一部影片翻译需2到3天,校对需4至5遍。有时拿到的DVD拷贝和最终的样片有出入,片方做的修改和剪辑没及时告知,就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工作量。已在上影节工作了10个年头的残疾人翻译家张可平告诉记者:“虽然翻译工作辛苦又枯燥,但想到观众因为自己的工作而欣赏到了好片,心里就特别高兴。”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