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已于2012年年底面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是世界上第三个正式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系统已在中国多个行业领域和省市区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正在进入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大众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上午在介绍北斗系统有关情况时,还特意展示了他佩戴的一块应用了北斗系统的智能手表。他在介绍北斗系统运行情况时表示,运行三年以来,系统总体性能稳中有升。在北斗系统公开提供服务的时候,要求的可用性指标是95%,现在已经达到了99.996%;连续性要求是99.5%,已经达到了99.986%。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斗系统的性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从定位精度来看,经过在亚太地区进行广泛的测试,也调取了很多用户测试应用结果。整个应用表明,北斗系统的性能也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说在北京、乌鲁木齐、西安等重点地区,北斗的定位精度已经优于5米,在低纬度像泰国等地区的精度也优于5米,特别是在公开宣布的服务区之外的,比如说卡塔尔、科威特这些西亚地区,可以独立完成定位功能,指标也优于对外标称的10米的精度。所以在亚太地区来讲,北斗系统的应用,性能是优良的,系统运行是可靠的,大家使用是放心的。
关于后续系统建设的考虑,冉承其表示,在北斗二号系统提供亚太地区服务的时候,就已经同步开展全球系统的建设。目前已经完全完成了所有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包括技术体制、星间链路以及高精度卫星钟,正在开展相应的技术验证。据介绍,2015年以来已连续发射了5颗新一代导航卫星,同时也发射了2颗区域服务备份卫星。这7颗卫星都可以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有力的支撑,在适当的时候,将进一步进行入网测试、入网运行。
后续来看,这5颗新的技术体制卫星验证之后,要进一步确认、固化卫星技术状态,开始全球系统组网建设。总体计划目标是,要在2018年前后发射18颗左右的卫星,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左右要完成全球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