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上海市食药监局获悉,本市正在修订的地方性法规中,拟增加与小型餐饮管理相关的条款,探索实施小型餐饮“备案制”,使其日常经营被纳入监督管理。“备案制”,能否成为“阿大”们的一条出路?
正拟正面与负面清单
根据之前公布的信息,已提请人大审议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草案),共有100条。其中,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被定义为有固定经营场所、经营面积及规模相对较小的餐饮服务提供者。
草案对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要求和备案管理作出原则规定,要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应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根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需要和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实际经营状况,探索通过备案等方式,对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分类管理,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草案中还规定,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若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或使用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添加剂为原料,或售卖过保产品或回收食品,将由相关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根据情节或货值不同,分别处以罚款或吊销许可证。
市食药监局还透露,为配合“备案制”出台,正在拟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即符合哪些条件可以备案,以及备案后哪些事项是不允许做的。
备案须符合基本条件
有市民担心,“备案制”一旦推行,所有无证照小餐饮店都将一夜“洗白”。对此,市食药监局表示并非如此,想要被纳入“备案制”的小餐饮店,必须满足某些特定条件。
比如,浦东新区几个月前已开展小餐饮店备案管理试点。50㎡以下的小餐饮店,经营蒸煮类、奶茶类等不产生油烟的餐饮业态,在取得周边邻居和物业公司等相关利益户签字同意后,发放“备案公示卡”,纳入“事中事后”监管。店内应建立可追溯的台账记录,从业人员也必须具备健康证,不得超范围经营。
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表示,初步设想,要纳入备案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周边群众生活确实有需求;其次,卫生条件基本合格;第三,不能扰民或影响环境。
备案的目的,并不是把责任和负担都转移到街镇那里。相反,备案后,小型餐饮将被纳入更严格的监督管理,由市场监管局联合消防、环保、城管等部门联合监管。若业主违反环境保护、房屋管理、消防安全等法律规定,将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有“退出机制”进行制约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备案后,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是否会过多地依赖这把“尚方宝剑”,不再积极申办证照了。对此,阎祖强表示,备案制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是一种临时的、救济性的措施。目前,相关部门也正在拟定备案的期限与次数,一定时间内备案超过特定次数,业主可能就必须得转业态。这种“退出机制”,也将推动业主不断向正规化、合法化努力。
虽然备案制提供了一项救济性的措施,但是对于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来说,治本之策还是尽快合法化,而这离不开今后实施中各街镇的统筹协调。草案中也指出,各区应加强商业配套和餐饮服务,合理布局,完善区域的商业规划。
比如,某些区域将菜场重新调整布局,将其中一些不姓“菜”的商家请出来,比如配锁、配眼镜、卖脸盆等的小摊,腾出地方来把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早餐提供者“请进去”。这也为大规模地解决小型餐饮问题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