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圈”里秀五彩
     
本版列表新闻
~~~“走出去”“引进来”让文化都市更自信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精品送全球 全球精品汇上海
“走出去”“引进来”让文化都市更自信
胡晓芒 乐梦融
■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
■ 博特罗个展
■ 舞剧《长恨歌》剧照
■ 原创歌剧《雷雨》剧照
  上海这座全球化的城市一如既往地海纳百川,而开启的“聚光灯”则越来越耀眼夺目。除电影大片全球首映外,国际精品展出、舞台艺术表演也热衷于先来上海“签到”。

  与此同时,“上海出品”的原创文化佳作也在全球文化地标中闪耀,为外国观众打开了新的视野,这使得东西方的对话比以往更平等、更自信。

  本报记者 胡晓芒摄

  讲好中国故事

  8月11日至14日,上海歌剧院的原创歌剧《雷雨》在英国国家歌剧院驻地——伦敦大剧院连演4场。华灯初上时,这出改编自中国戏剧大家曹禺同名作品的歌剧,在音乐剧荟萃的伦敦西区发出了“中国声音”。

  英国国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英国南岸艺术中心的高管以及业内权威媒体《舞台》主编、剧作家TR史密斯等专业人士观看了演出。歌剧《雷雨》凝聚编导演各方智慧,以世界语言呈现了中国故事。在音乐上,该剧采用西洋歌剧、交响乐队的制式,还加入了两件具有中国色彩的乐器:琵琶与二胡。

  这是上海歌剧院第一次主动面对西方市场,而且是在伦敦西区这样的世界戏剧中心演出,英国方面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作品敞开了怀抱。8月,上海芭蕾舞团携当代芭蕾舞剧《长恨歌》再度踏上伦敦的土地。首演举行前,伦敦大剧院的1700个有效座位就已全部售完。将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改编为当代芭蕾舞剧,既要考虑到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的差异,又要顾及西方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还要琢磨古典诗词表达方式与芭蕾表现方式的完美结合……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上海芭蕾舞团做到了,《长恨歌》在伦敦赢得了掌声。

  播撒中国种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较少涉足的北欧,上海文广民族乐团走出了一条堪称完美的“破冰”之路。通过2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工作,《花好月圆》等中国民族音乐终倾倒了丹麦观众。巡演在丹麦各地举行,许多观众观演后盼望乐团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再来演出。

  上海文广民族乐团赴丹麦巡演成功,有一条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在正式对外演出前,要多进学校,多与孩子们接触。上海文广民族乐团每到一城,都会在上午下午安排两场公益场,面向当地的小中学生。乐团精选出晚间演出的正式曲目,精炼地展现民乐的魅力。

  今年以来,沪上文艺院团接连在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举行商演。今春,上海杂技团携《小龙飞天》赴欧演出,观众人次达40万;5月,上海木偶剧团以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饮誉欧洲;同样在5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秘鲁完成驻场演出……上海文艺院团通过“一团一策”的改革,正实实在在地以一部部优秀作品,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能见度。

  享受“艺术福利”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上海的艺术展览也呈现出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漂洋过海来沪的艺术特展中,档次和声誉均高于往年。这有赖于艺术机构的发力,也与中国观众眼界的提高分不开。一些“注水展”已逃不过观众的火眼金睛,因原作借展成本高,前几年曾有过播放PPT的“大师投影展”、打着大师名号的“同时代艺术家展览”、以价值不高的版画充数的“西洋名家展”,而今年,办展的艺术机构甚少追寻“旁门左道”。

  不论是公办博物馆还是民营机构,通过2-3年谈判才引入上海的一些高质量展览,票价都很亲民。而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展览,成本再高也一概免费,这样的“艺术福利”在全世界都是难寻的。

  国庆后揭幕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涉及72位艺术家的71件作品,涵盖了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几乎所有最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71件作品中包括绘画作品41件,雕塑和装置作品13件,摄影作品10件,其他还有电影(影像)、家具设计和建筑模型等。这些作品勾勒出了全球百年现代艺术的发展概貌,因而被称为“教科书级的世界现代艺术大展”。

  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和艺术家之一——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3月在民营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举办。贾科梅蒂曾深刻影响了战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启发过众多东西方艺术家。受他的影响,许多中国艺术家开启了对现代主义的认知,因此被公认为“艺术家中的艺术家”。贾科梅蒂也是全球艺术市场上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这次展览是2007年之后全球最大规模的贾科梅蒂回顾展,贾科梅蒂天价的原作,让上海一时成为全球瞩目的对象。

  今年5月,“日本醍醐寺藏佛教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在此之前,除了在日本展出之外,醍醐寺的珍藏仅在德国展出过一次。这次是醍醐寺珍藏第二次出国展出。展览通过雕刻、工艺、绘画等六十余件(组)珍贵文物,展现了日本密宗文化艺术以及醍醐寺的风雅。材质脆弱的织绣、纸质绘画、木雕等文物极其易损,因此最多只能展示四周至八周。

  半个世纪以来,哥伦比亚国宝级艺术家博特罗不懈探索体积与色彩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因此著称于世。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博特罗个展,137件展品均为真迹。博特罗认为,只有坚持才能迎来艺术上的转机。尽管他在欧洲和纽约生活了很久,但他画的却永远是哥伦比亚。“每个艺术家都有他的根,他的一生都在根中吸取营养。只有坚持,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成为本民族的语言。”展览虽已结束,但博特罗追求艺术的信念,却给中国艺术家带来了永久的启示。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圈”里秀五彩
   第A13版:体育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社会新闻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国际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上海精品送全球 全球精品汇上海
新民晚报“圈”里秀五彩A12上海精品送全球 全球精品汇上海 2016-12-30 2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