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用为民服务的初心 换人民群众的真情~~~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为民服务的初心 换人民群众的真情
他们在群文这方热土默默耕耘
瑗影
■ 群舞《爷爷的浑堂》剧照
■ 小品《亲!还在吗》剧照
  有这样一方舞台,每日演绎最寻常生活里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有这样一群人,甘心用生命的温度捂暖了现实的残酷;有这样一份初心,无论潮流的风儿怎样吹,永远把创作的目光投向最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心,为他们发声。这就是群文的舞台,这就是群文人的初心。

  12月30日是市群艺馆建馆60周年。这不仅是市群艺馆建馆的60年,也是上海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60年。市群艺馆联动各区、街镇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有梦·同行”上海市文化馆成果展示系列活动。而就在今晚,一场2016年群星奖上海地区获奖作品在上海星舞台举行,将掀起了系列活动又一个高潮。

  今晚,“耕耘路上”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获奖作品展演,共有8部作品皆为本届“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活动“优秀作品奖”获得者。其中群舞《喜客茶担》、群舞《爷爷的浑堂》、锣鼓书《生意经》入围“群星奖”决赛,并参演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而小品《亲!还在吗》在一众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摘得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匠心:扎根群文土壤的85后

  “人与人最远的距离,是他就在你身边,心却无法靠近,就像身处两个世界。”初看小品《亲!还在吗》,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剧中的母亲因无法在现实中与女儿沟通,就在网上假扮淘宝买家同女儿说话,简单的一句:“亲!还在吗?”也能让母亲无比欢喜。最终,在一次与快递小哥收货交接的机缘巧合中,妈妈身份“暴露”被女儿发现,不料这反倒促成母女双方袒露心声,也让女儿领悟了亲情的真谛。

  杨迿是小品《亲!还在吗》的编剧。没见过杨迿的人或许猜不到,这位现任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副馆长居然是个标准的85后。2009年自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杨迿就直接来到文化馆投身群文工作。这个选择让当时大多数同学有点“看不懂”。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导演们大多心高气傲,杨迿条件不差又是本地人,生活上并无后顾之忧,不闯荡闯荡却去在很多人看来阿姨妈妈扎堆的文化馆,实在有点英雄气短。

  然而,杨迿坚信自己的选择,并且在长达七年的工作后,更加肯定了当时的决定。杨迿告诉记者:“文化馆无论是在定位、职能,还是发展方向上,早就不是老观念里组织群众唱唱歌、跳跳舞那么简单。随着时代的改变,文化馆的职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引领,通过文化引领,带动城市精神发展;其次是服务,帮助群众更好投身文化生活,享受文化娱乐带来的快乐。”

  对于杨迿这样的青年编导人才,群文系统也给予了充分的扶持和鼓励。杨迿说,他到文化馆的第二年,就申请到了馆里的创作经费,排了一个小品。此后,杨迿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累积经验值,年轻人才情和创作能量被彻底激活,自第三年开始,他的作品几乎每部都能得奖。

  虽然不过是刚过而立之年的85后,拿奖拿到手软的杨迿,却已经是创作了近十部优秀佳作,在群文圈里响当当的名导了。当初那些感叹他英雄气短的同学们,有的尽管如愿进入专业剧团,却没有太多机会独立创作,也没有资金和土壤帮助其成长。反观杨迿,倒是在理想的路上昂首阔步。

  群文创作至今或许仍被一些旧眼光、老观念的学院派视作“非主流”,但在杨迿心里“群文作品才是真正道出人民心声的”。在他的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和老百姓心贴心的那种气息,他坚信:“群文作品的终极形态应该是人文关怀,唯有在创作中怀抱着一颗善良真挚的心,看到的世界才会不一样。”

  温度:倾听百姓心声的作曲家

  王晓宁喜欢写有温度的歌。这些温情脉脉的歌曲无数次打动了评委和观众的心,让他的作品在许多人的口中传唱。

  相比那些更加宏伟的主题、更具焦点的事物,王晓宁却更留恋生活中微不足道、不起眼的小人物。本次他创作的歌曲《麻雀》,描写的就是进城务工者。歌曲曲调旋律通畅,色彩基调定位准确,启承转合段落清晰,和声设计分布合理。歌曲中不仅有对麻雀怜惜,不冷漠,不歧视的态度,还更多的突出了麻雀的奋斗精神以及对麻雀精神的礼赞。王晓宁说:“麻雀不畏缩,不逃避,勇敢地向前飞。他穿越的翅膀,它们飞翔的姿态留给人们力量的象征和深深的思考。”

  “妈妈像一棵美丽的胡杨,扎根在静静的塔里木河旁,虽然已经两鬓如霜,人们还叫她上海姑娘……”同样,在他的另一首作品《塔里木的胡杨》中,亦饱含深情地将目光聚焦知青群体,这群特殊时代造就的特殊的人,他们的生活有着不为人知的淡淡的哀愁。这首歌的灵感来源于王晓宁在《词刊》上看到的一组词,一挥而就《塔里木的胡杨》中充满着浓浓的乡愁。

  此外,社会底层人也引发了他的思考。他走在路上、吃饭时会观察清洁工、饭店服务员,有时为了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他会主动搭讪:“大哥,听你口音,陕西的?我是甘肃的……”于是,《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诞生了。作为新上海人,他也为这座城市着迷,写下了《石库门的灯光》。

  1996年从上音作曲系毕业的王晓宁,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也曾让同学很不解。而他却坚持培养群众土壤的重要性一点不输于打造高大上的作品:“你们为剧场院团创作好的作品,我为你们培养欣赏作品的观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他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作曲,火了,企业邀约作品不断。而声名鹊起的王晓宁,依然没有离开群文这片热土,他目前担任市群艺馆创作部主任,每日为千千万万个作品从纸上到舞台奔忙。在他看来:“只要想到能为老百姓服务,心里就特别踏实。”

  执着:坚守着锣鼓书的老艺人

  “锵锵迭卜”“得儿得儿”……无数次,谈敬德带着锣鼓书奏响市群艺馆的舞台。这位75岁的老人,心里怀揣着对“锣鼓书”的爱,悬着“锣鼓书”后继无人的担忧,迟迟不愿“归隐”,“只要年轻人没接上,我就不能安心走下舞台。”

  此次,锣鼓书《生意经》入围“群星奖”决赛,老人很高兴。让他更高兴的,是能在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表演:“这样就有更多人能听到锣鼓书,能走进这门非遗文化。”

  回忆小时候在学校路上初识锣鼓书的情景,谈敬德说画面清晰得仿佛昨天,这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锣鼓书”的守护者,就像突然变回了小时候,兴高采烈地说:“一口镗锣、一只书鼓、书钹,边说唱边敲击。我就背着书包站在门外听,老有劲额”。只是他没想到,这一时的兴趣竟成了他一生的牵挂。

  1961年进入浦东新场镇文化馆后,谈敬德被派去群艺馆学新式锣鼓书。唱着、演着,他拜师邹群。邹群专攻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走遍了城镇乡间,想为上海的锣鼓书分门别类,然而直到其离世,心愿未成。于是,谈敬德接了接力棒。

  55年里,他从自己唱到传授锣鼓书。退休多年的他一直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奔走,公益普及锣鼓书艺术,身上的传承人名号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份社会责任。“我现在有成人班、儿童班,只要有兴趣的都可以来学。”他表示。此外,由他整理、挖掘的曲目,经过加前奏、间奏等艺术再加工形式,挽救了一批像《月令儿》《东乡镗锣调》等30多个古曲调。同时,他还创作了100多首新曲目。

  他心头还悬着一件事,“老一辈会创作锣鼓书的人都差不多走了,年轻人还没接上,我得继续努力。”

  挑战:晋级编舞的舞蹈教师

  “哦约来哉,客人来啦,茶担挑起来喜堂摆开来茶水端上来咯……”舞台上,舞者表演的“茶担舞”以礼节性动作开始,两手分别托起茶盘,每只茶盘中放三只斟有热茶的碗或茶杯,动作充满力量却又不失柔美。这部舞蹈叫《喜客茶担》,由市群艺馆创作部裘思凡编排,早在2014年,舞蹈便有了雏形,但是两年来仍在不断打磨。

  裘思凡回忆,“茶担舞”最先是由嘉定工业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提供的点子,他们希望传承推广传统风俗。作为区级非遗项目的茶担舞是当地茶担职业者按各自的基本条件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创造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该舞蹈是民间婚嫁迎亲等喜庆场合的庆贺节目,是当地最高贵的风俗礼节。

  刚接触到茶担舞,裘思凡特别兴奋,“因为本来的舞蹈就非常有画面感,结合茶盘、茶碗,而且包含着技巧,我就有预感编排出来肯定能非常好看!”但是身为新上海人的她要创作一部关于茶担舞的作品并不容易,前期她花了大量时间采风,“当时当地茶担舞传承人有另外的工作,我特地找到他,和他交流,这对于之后的创作帮助很大。”这也是她编出的第一部与非遗密切相关的舞蹈,而创作时她并没有一味侧重“要传承”的主题,因为她更坚信只有舞蹈好看、有思想性,观众认可了,才能够达到用舞蹈来推广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

  她从浙江音乐学院一名舞蹈教师华丽转变为一名群文工作者,并未料到有那么大的挑战。除了编舞,她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教群众舞蹈,组织活动,协调工作以及写文案……“忙得都没法带我家5岁的宝宝,白天的事儿太多,只能凌晨安静下来做些创作。”她称,“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要出好作品,因为我希望能给上海以及各区社区文化中心带来更多的好作品。老百姓这些年来也越来越专业,他们需要更多好的作品。”       瑗影

  “耕耘路上”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展演剧目

  【 链接 】

  1.群舞《喜客茶担》

  2.群舞《爷爷的浑堂》 

  3.男声独唱《石头缝中的小花》

  4.男声组合《麻雀》

  5.小品《亲!还在吗》

  6.小品《一只蜜蜂》

  7.锣鼓书《生意经》

  8.浦东宣卷《红梅劝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圈”里秀五彩
   第A13版:体育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社会新闻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国际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他们在群文这方热土默默耕耘
新民晚报专版A17他们在群文这方热土默默耕耘 2016-12-30 2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