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麦地壮歌(上)
府宪展
■ 神秘的大麦地岩画
  ◆ 府宪展

  大麦地,名字里有麦,实为荒漠,但这里却有着大片世界级岩画,上海古籍出版社为出版图册,曾专门成立岩画工作组,请编辑和摄影师共同深入沙漠,展开一场挖掘人类精神的探险。

  大麦地的惊人发现

  大麦地,这个陌生的名字,使人闻到阵阵飘来的麦香。我想象着,是小麦?大麦?燕麦?荞麦?青稞麦?大概是牛羊爱吃的某种野麦吧。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这样的野麦,到处都是牛羊。所以,就有了大麦地岩画,有了无数凿刻在岩壁上的成群牛羊。但是,我错了。我无法在那片干涸的荒漠中找到一棵麦子,也许,当岩壁的羊群还奔走在山涧沟渠的时候,大麦地才是名副其实地长满了绵亘天际的麦草。

  好几年前,地质勘探队在这里发现了大片的岩画,就报告给自治区的文物考古部门。有一个曾经用双脚丈量了贺兰山群峰的考古老专家李祥石先生,在没有经费、没有信息、没有车辆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了大规模的勘察工作。这事感动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束锡红教授,她看到了这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研项目的前景和潜力,向院领导提出了书面报告。院长谢玉杰以其远见卓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指导了大麦地岩画的项目。2003年春天,一支考察队悄然在大麦地安营扎寨开始了工作。等到新闻界披露,已经是冬天在北京的成果发布会以后。来自科学院、大学、考古界的权威专家,都被深深地感动和震动。西北二民院院长谢玉杰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于是一系列重大的合作项目就高效紧张有序地开始了。

  度过一次次险隘

  一辆北京切诺基二驱越野汽车,前排是穿着迷彩服的司机郑老师和摄影师方伟,后排是“老爷子”李祥石、两位也是穿着迷彩服的小青年助手,还有就是作为项目责任编辑的我。迷彩的小胖挤在后面堆放饮用水的货舱里。道路将会十分颠簸,方伟将新买的一万五千元的数码相机紧紧捧在手里,“老爷子”则把手护在方伟头上,生怕颠撞到车棚顶。

  开出中卫县城以前,第一要紧的是给车加足油,灌满水。昨天是异常的高温,货舱里有两大箱矿泉水,到了大麦地,才发现大半是空瓶。真是太冒失了!在当时情况下,每人至少备足四瓶水,但是现在每人只能分到一瓶多一点。“老爷子”中暑晕眩了,所有的人都交出了仅剩的最后几口水给“老爷子”喝下,连忙开车冲出大麦地荒滩回县城休整,总算平安无事。

  这是多么危险甚至是致命的一幕。当初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考察于阗古迹的时候,就因为助手少带了饮用水,挣扎着找到泉边,用瑞典鞋匠的一双高质量的皮靴,才装回了两靴子的生命之水。而大麦地要找到苦井水,至少也要走出几十里远。

  出城以后,道路越来越小,越来越颠。小胖说:“郑老师,你行行好,开慢点,后面实在颠得受不了!”郑老师说:“真的颠的地方还在后头呢。”我说:“我在西藏颠得厉害多了,那时我们车上一共三个人,压不住,今天七个人,应当好多了。”郑老师尽量把车开慢了,还不时发出颠簸警报,小胖也就顺其自然了。

  每经过一个岔路口,郑老师打算转弯,“老爷子”都说不是这个道口,一直过了铁路,过了水渠闸口,过了庙,过了三家村,才进入到大麦地的路。在无垠的丘陵地形的戈壁荒滩上,汽车并不可以随心所欲地乱开。无数沟壑、巨石,无数的危险守候着你。方伟的任务是帮助司机瞭望前面的路况。凭借着多年驾驶摩托车的经验,闪过了一次次险隘。

  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的干旱,或者说什么时候曾经有过降雨,也许连干枯的骆驼刺都无法想起。汽车就在这种绝对干旱——干旱到蒸发完所有的绿色而只有黄沙的河床上小心翼翼地爬行。郑老师说:“这样慢速很容易陷进沙堆。大家抓紧了,高速冲过去!”于是方向盘左右飞转,油门和刹车交替踩踏,一阵前冲后仰、抛起砸下之后,车还是停了下来。“陷进沙堆里了!”郑老师说,“拿铲子挖!”两个年轻人率先铲挖轮子前面的积沙。好像已经挖出一条平缓的斜坡了,车子再次发动,激起尘沙飞扬,全溅落在没有关好的后盖和车门上,轮子和沙子的剧烈摩擦,燃起阵阵青烟。“老爷子”大叫停下,要不轮子会爆裂。再次挖掘,但是车架已经搁住在凸起的石头上。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决定几个可能的办法一起上。先挖去了车轮后面的积沙,再垫上平展的石块;汽车挂上倒车档;然后大家一起用力推。又一阵狂吼和灰飞烟灭,车子窜出去很远才停了下来。

  当车子挣扎出沙坑的时候,随轮子飞转出的沙子打在脚背上,一种被开水溅烫的反应本能地让我脱去鞋;但是,赤脚一踩到沙地上,那种灼热更不能忍受。原来穿着鞋不知道,到踩着黄沙的时候才会相信,沙漠中烤熟鸡蛋是真的,如果不马上穿上鞋,烤熟脚也会是真的。

  检查车辆,轮毂不知在什么时候被砸得凹陷了。至于为什么会陷进沙堆,后来有人告诉我,就是超载了一个我。我生长在南方,从来只知道车会陷进泥浆里,没有想过还会陷在干旱的沙堆里。

  寻找全靠眼睛

  大麦地位于贺兰山南麓,属于东西走向的北山山脉,和南北走向的贺兰山脉互成犄角,但又自成体系。说是山脉,海拔2000多米,走进里面,感觉就是由无数五六十米高的山梁组成的迷宫。汽车在平坂上飞驰而过,在干涸的溪涧河床上速度更快。因为一旦停下,那层略微发青的老的泥壳下面,也许就是留住你车轮的陷阱。好像我们的车是高速强攻的坦克,从诺曼底滩头阵地直冲上山头;而从车上跳下的是身穿迷彩服的全副武装的士兵。不过他们不是迅速抢占有利地形,而是深深地伸展一下麻木的腰腿,深情地环视大麦地群山,还来不及欣赏苍凉美丽的风光,就在“老爷子”的指点下,攀登到又一道山梁。

  我们没有探雷器,但是,十二只眼睛扫描在一道道山梁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岩缝。我们穿一身迷彩服、手拿大小相机、三脚架的一群人,每发现一处壁画,就先后用各式相机拍摄一遍,然后听着“老爷子”口述,第几号、狩猎图、宽多少、长多少。然后是猎手怎么样,羊怎么样,马怎么样,狗怎么样。有时“老爷子”说是大角羊,小伙子说是马,还争执一阵。毕竟“老爷子”见多识广,一锤定音,多比较了几个以后,大家也就认同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圈”里秀五彩
   第A13版:体育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社会新闻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国际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新民法谭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大购网专版
大麦地壮歌(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28大麦地壮歌(上) 2016-12-30 2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