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败金身”败于直觉
面对自己在《最强大脑》上的首次“滑铁卢”,王昱珩显得有些失落,他表示:“其实对我而言这不是一场比赛,而是我个人的一次对话。决定回来时我也想过,要想不败,我只要不战就可以了。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答应了大家。这个题我做过测试,我可能一开始运气太好,太乐观了。所以我认为我不但可以在正确率上战胜人工智能,在速度上也可以拉上来。”
从节目中可以看到,王昱珩写出的所有备选答案中,包含了正确的选项,但最终抉择时他却选择了错误的选项。这令不少网友深感惋惜,对此,“名人堂”主席王峰表示,这是人类共有、而机器不具有的“直觉”造成的:“我想大家在考试时也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两个答案不确定时,最后划掉的那个答案很有可能就是正确答案。因为我们人类碰到不确定的情况时,靠的是我们的感觉,而机器靠的是数据,数据是最客观的,这可能是我们人类的劣势。”
更加在乎“过程、经验”
“下国际象棋、围棋这样的游戏对人类来说是很难的,能将这类游戏玩好的人并不多。但计算机在执行某些任务方面的确更具优势,比如大数目的叠加等。但相反,几乎所有人都非常擅长辨识人脸和声音,因为进化迫使人类必须很好地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最强大脑》这个节目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比赛的方向正是人类擅长的领域。”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是人工智能领域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三年前就入选《时代》杂志年度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可以说是“小度”背后的男人。不过作为一名科学家,对于“小度”,吴恩达并没有太多所谓胜负的执念。更多时候,他在乎的,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互动的“过程和经验”,是人工智能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如何看待“人机大战”
当晚,新一轮关于“人工智能vs人类大脑究竟胜负如何”“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未来”的讨论在网络上掀起。对此,《最强大脑》首席科学总顾问刘嘉教授表示,人机的切磋无论输赢都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让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同台演习,就是为了让观众了解人工智能现在已发展到怎样的地步了。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和机器又应该如何共同进化,如何让机器更好地帮助人类。”
作为人工智能研发行业顶尖的技术人员,吴恩达博士就“人机大战”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作了进一步解释:“对于我们这些人工智能的设计者来说,参与‘人机大战’,就是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它更好地服务社会。毕竟从‘人工智能’这个词来看,‘人工’在前,‘智能’在后,人的因素还是最关键的。通过每次比赛,人工智能也在内化人类的认知经验,得到提高。而我们的目的是造福人类,就像王昱珩可以依靠人脸识别帮助警方破案一样,我们的人工智能经过发展同样也可以用来寻找失踪儿童。人机共同进步,才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