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机构。虽然市教委三令五申在职教师不得在各类补习机构兼职,但“名校兼职教师”俨然成了最鲜亮的广告。“努力奋战一整年,一鸣惊人新一年”,这是某“语数外辅导专家”为其“寒假+春季班”打出的口号,师资水平一栏明晃晃写着:“全部为一线兼职教师”。在与其相邻的某作文班报名处,工作人员直言,“我们有全职教师,也有学校里的兼职老师。”至于什么学校,则无可奉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有机构推出了长短线结合的课程,例如12月的“期末冲刺班”就报名火爆,宣传单页上,“上海资深教研员精心编写教材”的字样颇有诱惑力。事实上,在不少学校,期末考试正是由各区教研员把关。
综观培训机构,听到最大的感慨就一个字:“累”。不仅孩子累,家长累,其实机构也吆喝得挺“累”,还要时不时提防被举报、被查处。
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相当舍得花钱。只是,这个钱是否花得值得,是否花得明明白白;上培训机构是真的出于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还只是为了应试或纯粹就是跟风?恐怕深一层考虑的还不多。而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眼看着自己教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业余休闲,大批大批、大段时间大段时间地涌向校外补习班,仅有减负、减负、减负这么颇有些“老套”的招数,够吗?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