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上海推出“七不”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耳熟能详。近日,新版本的“七不”规范推出,“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序不插队”,从中可以看到社会的变化。
对于新“七不”规范,不少市民和网友纷纷赞扬,也有人觉得,“七不”还不够多,其他一些不文明行为也应该被纳入。市文明办相关人士表示,保持7条的数量,是考虑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方便记忆、时代发展等因素。这么说是有道理的,数量太多,会让人记不住,达不到效果;“落选”的不文明行为,也不说明这些陋习已经消失或不被重视。当然,觉得“七不”不够多的意见,背后仍是对于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的期待。社会大众对不文明行为的拒绝,是新“七不”规范入脑、入心,化为行动力的基础。
“七不”规范之类的文明教育过时了吗?我想并没有。市民和网友的热议,对投票征集活动的踊跃参与,都可以说明不文明行为仍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只是关注的具体内容有了变化。比如,“垃圾不乱扔”,到今天,已经不只是针对随手把垃圾扔在马路等公共场所的行为,还有了高空抛物、车窗抛物等新的针对对象——人们的居住空间向上延伸,移动方式变得越来越快,不文明行为也在“更新”。
文明规范的引导和教育,仍然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要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必须细化为具体的规则和规范,让人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原因为何,并经过长期的劝导和约束,才会成为大部分人自然而然的行为。如今,很多市民无需提醒,已能自觉遵守各项文明规范,表现出较高的个人素养,但要从整体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外部力量还是必不可少。
老“七不”和新“七不”,从精神上来说是相通的,那就是从细节和小事着手,呼吁人们提升文明素质、遵守社会公德,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些规则看起来很“小”,但要真正条条做到,并不是容易的事。怎样保证执行力?相关部门表示将建立不文明行为的发现、报告和处置机制,纳入市民个人征信系统。这自然是个好办法。不过我想,对于不文明行为的处置,不能一刀切,比如“车辆不乱停”,乱停机动车有法律处罚,但“言语不喧哗”,动用法律武器就太严重,更多还是要靠劝导,以及环境的潜移默化。
我想,“七不”规范的长远目标,不在于让人们机械地去遵守那7条规范,而是要让人们内化于心,认同其背后的价值观,产生主动遵守并举一反三的意愿和责任感。这就离不开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