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上旬,上海的气候进入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暖冬季节。在崇明三岛中的横沙岛上,更是气球腾空,彩旗飘飘,大红横幅高高挂起,主干道两旁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被誉为世界三大选美赛事之一的“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的所有参赛佳丽,来到长寿生态岛横沙巡游。岛民们奔走相告,欢喜若狂,因为不出海岛便可融入国际赛事,睁眼看世界,一睹全球肤色各异的年轻美眉的风姿。
中午时分,主办方在海岛上的天使度假村宴会厅举办欢迎宴会,宴会上有一位面容慈祥清秀,目光炯炯有神,头戴紫红色绒线帽,身穿紫色面料中印有花纹的时尚棉袄的老奶奶很受注目。在场工作人员中熟悉她的一眼认出了她,就是家住横沙乡增产村的104岁的徐阿美老人。在人们的印象中,上了年岁的一定是头昏眼花,老迈龙钟,可眼前这位老奶奶是那么的眉清目秀,炯炯有神,一点看不出已是百岁人瑞了,而且又是海岛上所有百岁老人中的“大姐大”。在宴会进行期间,不时有佳丽来到她的桌旁,亲昵地叫她“老寿星美奶奶”(有翻译),给她送上真挚的祝福,并与她合影留念。此时此刻,老奶奶高兴地说,那么多小娘(小娘,横沙地方语,就是小姑娘),个个养色来,标致来(养色来,标致来,横沙地方语,漂亮的意思),我是老太婆不美不好看(不好看,横沙地方语,不漂亮的意思)了,比不上你们了。
这次世界旅游小姐参赛选手上岛巡游,主要是体验和宣传横沙岛的原生态环境和长寿之谜,慰问岛上的老寿星等。当主办方提出要挑选一位老寿星代表时,乡政府老龄委和旅游公司的领导,从众多的百岁老人中确定徐阿美作为老年人的代表友情参与。因为她形象娇好,精神矍铄,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口齿清楚,手脚活络。当主办方征求老人意见时,老人满口答应,家属也积极支持。活动当天由乡政府专门派车接送,并由家属陪同。活动现场佳丽们通过翻译与她频繁交流互动,氛围很是浓烈。老人感慨地说自己活了100多岁,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得到这么好的待遇,看到这么多外国小娘,没有出国等于出国。活动结束后回到家里,老人喃喃地对儿孙们说开心来开心来。近日笔者上门拜访她时,家里人特地从她枕边拿出主办方赠予她的纪念品,让笔者分享他们全家的喜悦。
徐阿美老人说她的祖籍是江苏启东,她的父母年轻时南下到了小横沙(小横沙这地块是横沙岛最早被开垦的地方),是岛上最早的垦荒者之一,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横沙人,兄弟姊妹中属老二,出生时间是1913年4月17日(农历癸丑牛年3月11日)。丈夫比自己大几岁,夫妻俩一生务农,从没离开过现在居住的老土地,老头子因病过世了五六十年。
笔者拜访老人时,老人的三个儿子和小儿媳都在家,在早春的阳光里陪老人晒太阳,享受着春天般的温暖,其乐融融。老人目前是岛上最年长的寿星,令家属感到欣慰的是老人身体很是健康,没有重大疾病,眼睛明亮到能穿针引线,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至于长寿的原因,老人的儿子说得益于社会制度的优越是最根本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每个国人都是受益者,就拿上海来说女性的预期寿命已达85岁,属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逢年过节时,乡政府和村里的领导上门慰问,平日里左邻右舍、至爱亲朋经常探望,老人精神上的快乐如雨露滋润。至于个体来说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年参加体力劳动锻炼了体魄,奠基了健康基础。儿子们说老母年轻时筋骨好力气大,在凭体力劳动赚钞票的大寨式劳动时期,生产队长早晨敲钟出工,傍晚敲钟收工,她一点不落下,是当时女社员中出工最多的,工分争得最多的,年终分红遥遥领先于其他女社员。在田野里干集体农活是这样,回到家里做家务劳动粗细活儿也是样样拿得出。譬如说准备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她全包;支撑家庭经济的养鸡、鸭、羊、猪等她全包;纺纱织布为儿女做衣服全包;自留地上的蔬菜种植她全包。改革开放后土地实行承包制,虽然上了年纪仍坚持劳作,一直到力不从心才停手。可能是经常劳动锻炼的关系,平日里老人很少生病,有点小毛小病也是自己弄点土方便烟消云散了。
有梦想和志向且乐观开朗。老人一生生育9个子女,其中6个儿子,3个女儿。大儿子也已80多岁,最小的儿子也年过花甲。由于丈夫去世早,她把悲痛默默地藏在心里,以顽强的毅力、勤劳的双手、无私的母爱,将9个子女抚养大培养好使之个个成才。还关心到第三、四代,现在是五代同堂的大家庭,赢得了左邻右舍的敬佩和羡慕。他们中有读名牌大学的,有参军当干部的,有公务员和工程师的,有种地或做工的,有党员也有团员,亲朋好友说“工农商学兵”、“海陆空”军全被她家包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或保家卫国,或经济建设等,共同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各尽着洪荒之力,所有这一切令老人感到骄傲和自傲。
儿女们个个孝顺。老人平日里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冬暖夏凉的平房里,儿女们争着要把母亲接到自己宽敞的家里住,但老人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住惯了不想搬家。儿女们尊重老人的意愿,但平日里儿孙们经常上门陪伴她,给她添新衣服,烹调爱吃的,聊家常让她开心,还讲国内外的事让她开眼界,到邻居家串门也陪在左右。每逢节假日小字辈们齐上门,围绕在其膝下,屋子里满堂生辉,全是欢声笑语。
特别是老人进入高龄以来,为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及不让她有孤独感,几个儿子儿媳商量后轮流着全天候陪伴护理。儿媳们说她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早睡早起不懒床,下午还要打个盹,有兴趣时常凑在儿媳们耳边唠叨“老底子”(“老底子”,横沙地方语从前的意思)的事,体有不适立马送医院治疗。乡里指派的家政员也定期上门服务,在温馨的环境中,使老寿星幸福地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