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历史的重要发现
7年来,为深入了解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和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逐步揭开了这座湮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的神秘面纱。在四楼展厅,青龙镇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品分为“东南巨镇”、“盛世佛光”和“丝路遗珍”三大部分。去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馆公布了青龙镇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备,“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是近年国内罕有在最短时间完成遗址公布、文物修复、成果展示的考古项目。“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城市历史的重要发现,本次大展将满足观众对城市历史的关切。”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说。
“这就是一千年前的‘外滩陆家嘴’!”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领略彼时百姓的寻常生活,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历年发掘出土的百姓遗物。这句感叹让专家听来,也总结得很符合实际——当年的青龙镇是当年航运和经贸的最重要港口,那里有进口用的贸易货品、有出海口,建造了警示来往船只的灯塔和祈福太平盛世的庙宇,一派多财善贾的商业繁荣图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四楼展厅面积不大,参观者围绕在精美文物前赞叹。如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镜背纹饰为一对鹦鹉,口衔折枝花果,从纹饰可体会铜镜之精巧富丽,可见当时百姓生活之富足;陶童子像、青釉狗塑、扑满等陶瓷玩偶,栩栩如生。为了展览,上博将大量的瓦当等建筑构件进行了拓印,观众可以看到,多数砖瓦上有模印或者文字,为佛教信徒舍砖多少片等滋养,证明了隆平寺塔是当地民间集资兴建,也反映了当时当地佛教文化的兴盛。展览展出了当时百姓生活的遗物,以及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窑口的瓷器,反映了当时青龙镇人口繁盛、贸易发达的情形。出土的碾轮、碾槽以及大量的壶、茶盏等茶具,反映了当时饮茶习俗的流行。
为海纳百川找到历史之根
展览第三部分为“丝路遗珍”,青龙镇因占据了“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展览通过青龙镇出土的各地窑口的瓷器,展现青龙镇的贸易概况,其展品以大量的考古出土的复原瓷器为主,涵盖众多南方窑口。
青龙镇考古出土的瓷器唐代以越窑、德青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则渐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产品为大宗。福建瓷器主要为闽江流域的产品,其中以义窑、东张窑、磁灶窑、同安窑、建窑、浦口窑、遇林亭窑、怀安窑等窑口为主。浙江瓷器有龙泉窑、温州窑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镇窑、吉州窑等。这些出土瓷器可与文献相印证,也与韩国马岛沉船、日本福冈博多遗址出土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反映了青龙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青龙镇考古队领队陈杰表示,青龙镇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吻合,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为上海千年城镇的发展找到了历史脉络。“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重要港口,青龙镇遗址的成功发掘,为城市找到了最直接的文化基因、文化传承,上海在千年以前的古港形貌,能体现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性,是一带一路的支点。青龙镇的考古发现,对于上海地区早期的,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历史填补了空白,也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青龙镇的考古与解谜还将继续下去。”
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多位市民表示,都通过新闻目击了挖掘现场的画面。在上海博物馆的留言本上,有一些市民参观青龙镇大展看到了丰富的祖先遗物,最大的希望,能在不久将来亲身到遗址现场走一走。希望像崧泽遗址博物馆那样,上海能拥有青龙镇遗址博物馆。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