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接地气”的宝莱坞电影,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影坛带来了一股清流。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讨论已经超越了电影的范畴,更多地指向影片带来的社会学意义——直面女性歧视等社会问题并带来社会讨论乃至变革,让人感受到了电影久违的力量。
故事接地气
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印象,似乎一直停留在俗套故事及毫无创意的歌舞上。商业运作的混乱、创作力量的匮乏、资本注入的落后一度牵制住了印度电影的发展。
2000年之后,新一代印度影人意识到,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是导致电影发展迟缓、水平低下的祸首。随着投资环境的日趋成熟,印度影人改变了制作理念,尝试全新的题材和形式。他们一边学习好莱坞,一边传承自身的文化特性,将视线逐渐转向现实题材,让故事立足于社会的变迁、民众的需求,讲述“小人物”的生活和渴望,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力。
阿米尔·汗在《摔跤吧!爸爸》中扮演的父亲马哈维亚是一个平民英雄,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坚持自己的信念,靠一己之力完成女儿的摔跤训练。他身上既有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气质——为了女儿对抗整个世界,也有印度草根民众的苦恼、无奈和对歧视女性环境的不满。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刻画有着好莱坞类型片的影子,而根植于印度文化的歌舞场面,则从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
与该片有着相似品质和感觉的还有中国观众熟悉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源自小人物的励志故事,成为印度本土电影的生发土壤。
歌舞有创意
印度电影中的歌舞一向脍炙人口。近年来,新一代宝莱坞影人试图打破传统的局限,这样的尝试体现于在片中删减歌舞场面,并试图让歌舞为故事服务,表现为与人物内心相呼应的插曲或是适时出现的舞蹈。
《摔跤吧!爸爸》尽管保留了传统的歌舞元素,却并未让其独立成段,而是以更为巧妙的形式融入剧情,更接近于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在婚礼和吉塔载誉归来两段剧情中,印度传统的民间舞蹈展现得恰到好处;而在幼年两姐妹被父亲逼着晨跑的片段中,童声演唱的歌曲正是女孩们对“独裁者”父亲不满的真实心理写照,歌词与台词唱和,歌曲自然融入了剧情。
其实,阿米尔·汗的几部作品恰巧体现出了印度电影新势力对民族传统歌舞的态度:2009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依然有长段歌舞,片尾的《zoobie doobie》一度荣登排行榜首;而2014年的《额滴个神啊》中,这样的片段已消失。到了《摔跤吧!爸爸》,传统歌舞有了一种更自然的表现方式,宝莱坞意图进军国际的雄心由此可见一斑。
本报记者 张艺
相关链接
《摔跤吧!爸爸》梗概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为生活所迫,他放弃了摔跤,希望儿子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然而命运弄人,他的妻子却接连生了4个女儿。日子一天天过着,有一天,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灭的马哈维亚意外地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他决定像培养男孩一样来培养两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