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 敢为人先
“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报告中的这句话,在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载人空间站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代表的心里久久回响。过去五年,上海成绩显著,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上海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才能继续绘就新辉煌。
上海航天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宗文波代表指出,报告描绘的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催人奋进,需要不断去努力、去实践。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非常关键。例如,上海可在商业航天领域进一步创新探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航天、军工企业等区域治理资源优势,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积极建设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园,争取率先走出成功的商业化模式。
问题导向 咬定青山
报告中提出,做成各项事业,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一抓到底钉钉子的精神,深入实际抓推进、抓落实、抓突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代表深有体会,近期试行的地铁延时服务,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百姓地铁出行早出不能“晚归”的实际问题。申通地铁要以延时为方向,安全为前提,创造条件能快则快,能多则多。
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就能认准正确目标;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坚定前行。实践证明,上海改革发展建设的很多大事,都是十年磨一剑干出来的。上海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莺代表对此深有体会,相信未来上海创新发展一定会达到新高度。中石化企业希望能更多参与解决上海的城市难题,接下来在新能源开发上会有更大突破,确保在上海石化基础设施方面有新作为。
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
共绘愿景,上海的未来是一座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人民群众居住其中,幸福感满满,获得感多多。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石小强代表印象最深的就是,报告中明确提出“让群众幸福指数跑赢经济增长指数”。在他看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可以从留住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做起。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关键是人才,他建议上海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留住等政策环境,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人才是上海最大的资源,必须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但是,上海目前众多的人才计划,主要集中在对高层次的人才支持,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放射化学与工程技术部主任、核能党总支书记李晴暖代表建议,应该加大对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扶持力度,提升对于中坚力量和年轻一族的支持力度,让上海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梯队优势。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潘高峰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