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管癌患者约占全球此类患者总数的二分之一,尤以河南林县、河北磁县和江苏北部地区特别高发,且发病率无下降趋势。与西方国家食管癌患者以食道-胃连接处的腺癌为主不同,我国患者多为食道中下段的鳞癌。手术一直是食管癌首选的治疗方案,然而由于缺少循证医学证据,医疗机构在临床上各有经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始终“卡”在30-40%,难以突破。
所谓食管癌手术的“左胸”入路方式,仅需一个切口,在国内开展普遍,但囿于解剖位置所限,术中可能对胸腔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不足;“右胸”入路通常需要右胸和上腹部两个手术切口,存在“切口多、手术风险大”的担忧。“‘右胸’手术的安全性是不是比‘左胸’手术差?更加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对改善食管癌患者生存到底有多大意义?”陈海泉教授试图找到一个精确的答案。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慎重讨论并批准后,于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陈海泉研究团队历时2年入组300位食管肿瘤患者随机接受“右胸”或“左胸”食道癌根治手术,“右胸”和“左胸”手术各占一半。在对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评估比较后发现,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相似,包括常见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率失常、吻合口瘘等。也就是说,客观数据证实,有两个切口的“右胸”入路手术并未增加手术风险。
研究团队同时还对食管鳞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表明,“右胸”手术相比较“左胸”手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右胸”手术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2%,“左胸”手术患者为52%;“右胸”手术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74%,而“左胸”手术患者为60%。
陈海泉教授昨天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右胸”手术患者明显的生存获益,在于“右胸”手术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比“左胸”手术更加彻底全面。在本次研究中,“左胸”手术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18个,而“右胸”手术为22个,多出4个淋巴结的清扫,很大程度上清除了极易给患者后续复发、转移所留的“祸根”。
陈海泉研究团队依据本次研究,还发现了与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呈明显相关的3个因素,即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根治性切除的“彻底”与否。他们确认的“根治性切除”标准,是指手术切除后,食管肿瘤距离手术切除标本的上下切缘及环周切缘,均存在大于1毫米的“安全距离”。
据悉,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已在线发表于外科学权威杂志《外科学年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