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在线旅游APP布拉旅行“坑”了的消费者中,很大一部分是自认为已经玩转互联网,对各类“骗局”百毒不侵、火眼金睛的“80后”“90后”。
为什么这些人会上当?简单一句“贪图便宜”并不足以完全概括。
首先,“布拉旅行”在前期的产品和服务的确过硬,很多人都有绝佳的出行体验。经验主义“遮住”了消费者们的双眼,麻痹了他们的神经,对“低价”背后可能存在的“陷阱”,他们选择无视。当“布拉”被媒体质疑、被消保委点名,甚至当它祭出“会员卡”这么明显的“最后一招”时,都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布拉旅行”的社交营销手段高超。据本报昨日报道,“布拉旅行”编织了一个庞大的社交营销网络,拥有一个200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以及100多个500人级别的微信群,所有的销售全部通过这个网络完成,聚集起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粉丝。
“布拉”将产品投放到这些群内,很快被秒完,形成一种饥饿营销,一旦有产品上线,不管是不是真需要,但凡便宜的、合算的,用户们就群起而抢之,有人因此囤了十几个产品,损失十多万。这种“套路”在不少网红店中都能看到,并不鲜见却百试不爽。另外,“布拉”的一些产品采取了“团购”形式,如果闺蜜发了一个链接给你,并以亲身体验作保,你能不动心吗?
随着公司两名实际经营人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布拉”这些500人的微信群全都变成了维权群。有人说“布拉”是庞氏骗局,好比一场雪崩,没有一片雪花(一个消费者)是无辜的。这么说有点苛刻,或者说不够准确,“布拉”的消费者们,并不指望从这个产品中获利,也没想找人“接盘”,或者恶意传销,它的用户只是一个个普通的驴友,挖空心思想找一些“穷游”的途径。只可惜没人想骗人,却依旧引发了“雪崩”。
至于那些至今仍在群里执迷不悟,坚持选择相信“布拉”,并将自己的损失归咎于媒体的曝光、粉丝的“背叛”和同行的“圈套”的消费者,只能祝好运了,因为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