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世界天文学界公布了一项震惊世人的“引力波”重大发现。有观察家分析,这一重大发现将可能改变人类对现有世界的认知。听闻如此重磅消息,再度激发了我自幼就有的探究天文奥秘的浓烈兴致。开春时节,我特意前往佘山天文台参加了一次天文科普之旅。
佘山天文台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拥有中国第一座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在那个时代就已是亚洲地区探索宇宙起步最早、走得最遥远的天文台。近30年来,该台正在从事的空间飞行器精密定轨和激光雷达精密测量的科学研究成就,不但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已占据特殊地位,在国际天文学界也享有盛誉。
那天,我们先后参观了坐落于佘山科技园区的上海天文台深空探测指控中心、天马望远镜园区、西佘山的1.56米望远镜和60厘米卫星激光测距仪观测室。置身在上海天文台深空探测指控中心,观看背墙大屏幕上播映的上海天文科技工作者参与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和“嫦娥二号”、“嫦娥三号”送入环月轨道工程激动人心的场景,我的视线与我的心情交织着,一时间我好像攀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带着这份激动,我们来到被一片粉红桃花林簇拥的天马望远镜园区,站在亚洲最大的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下,沐浴着明媚的春光,仿佛举步在粉红的云端。那硕大的乳白色钢结构镜架,支撑起的伞形巨型网格状镜面,宛如一朵绽放着的白玉兰,向着蔚蓝的广袤天空深情地微笑。
这台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能够轻松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黑洞,并能捕捉活动星系、黑洞双星、伽马射线暴等天文现象。许多本以为人类的视阈难以企及的宇宙疆域,都可以一一收入它的眼帘,可以称得上是探索宇宙世界的火眼金睛。佘山天文工作者凭借它超强的视力,结合自己扎实的科研功底,以“精勤司天,诚信修文”的科研理念,在太空星宇纵横驰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其中以沈志强副台长领衔的科研组,通过对高空间分辨率的观测,提出了支持“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的观点,在海内外天文学界反响热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为此专电祝贺予以褒奖。
站在亚洲最大的“星空眼”下,自然会勾起你对人的本体和地球与宇宙关系的思考。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不过是针尖般大小,由此引申人在宇宙的地位,当不足道哉。我在青年时代读到对人、地球、宇宙如此关系的文字描述,在惊恐过后,更多会驻足窗前,仰望星月,做天地间美妙畅想:人是何物?人是宇宙的匆匆过客?宇宙的万千星系里有着同我们一样生命的文明共同体吗?……
当我正作这般念想的时候,一位工作在西佘山的1.56米望远镜和60厘米卫星激光测距仪观测室的科技人员向我们介绍说,他们通过球载远红外天文望远镜观测,开展天体物理研究,监视太空垃圾,确保我国航天事业的安全。自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进军宇宙以来,全世界已经发射了4000多枚航天运载火箭。太空中现有直径大于10cm的太空垃圾九千多个,而漆片和固体推进剂尘粒等微小颗粒数以百万计。这些太空垃圾飞行速度极快,每秒可以达到6-7公里,隐藏着巨大的杀伤力:一块10克重的太空垃圾,会在1.5秒内打穿或直接击毁被撞上的卫星!为了不让太空垃圾与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相撞,佘山天文工作者不舍昼夜,每分每秒精准地跟踪每一块太空垃圾,为保证中国航天器的运行轨道畅通无阻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佘山天文台,这里是一个可以探摸太空心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