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做了一场跟买书有关的梦。
我梦见自己去某个村庄闲走,路过一间老房子,屋门口有人在卖书。听那卖书的妇女说现场所有的书10元一捆,不限购,我抬头一看,她所谓的一捆足有二三十本之多,看起来厚厚一摞,心想这价格真是便宜,便打算把那几十摞书全部买下来。谁知正当我付钱的时候,男主人忽然走了出来,说是妻子说错了,不是10元一捆,而是10元一本。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我所带的钱顶多只够买上两捆书,尽买是不可能的了。我不免深感懊恼,上前与之理论,吵了起来,然后梦就醒了。
掐指一算,距上次买书已经有些时日了。可能是因为现实的不曾买与心里的真实想法不统一,所以才会做这样一个梦吧。
虽然梦有些离奇,但古往今来,做此梦的不只有我。少时读《随园诗话》,我便曾在袁枚笔下读到过“梦买书”三字。据袁枚自己讲,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没有闲钱供他买书,偏偏他又喜欢得紧。当时,他就读的学校离家很远,沿途会经过一个书肆。每每路过那儿,他就仿佛被人施了定身术,不看个酣畅淋漓就挪不动步子。他很喜欢那些书,可是囊中羞涩,书价超出了他的经济能力。“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意思是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些书现实中无法购得,诗人只能在梦里满足下自己的愿望。醒来之后,两手空空的袁枚作了这样两句诗:“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很多年以后,家藏万卷书的袁枚回忆起这段岁月,想必依然很有感触吧。
仔细读来,袁枚诗里的“愁”与宋之问“近乡情更怯”的“怯”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宋之问不是不喜欢回故乡,而是担心回去之后故乡已经物是人非,再不是旧时模样,怕自己对故乡失望或是故乡对自己失望;袁枚也不是不喜欢靠近书肆,而是因为担心自己对书中内容着迷,却又无钱购买,只能看着它被别人带走,心里难受,索性求个“眼不见为净”。这就好像你心中喜欢一样东西,但是它不属于你,道理是一样的。
好在尚未穷到买不起书的地步,梦醒之后,我就再也不曾睡着,巴巴地等着天亮,熬到书店开了门,匆匆忙忙去买了些书来,心中的懊恼方始消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