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接连下调欧元区9国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信用评级,招致欧洲的广泛批评。一味责怪评级机构无助于危机的解决。相反,要想彻底解决欧债危机,最需要的是一个经得起多方批评、市场考验的坚实方案。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围绕评级机构的争议一直不断。一种常见的观点是: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对危机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这显然高估了评级机构的作用。的确,评级机构可能影响市场交易,但风险厌恶情绪、资金供给状况、投资者策略调整等都可能对市场产生更大影响。
例如,美国评级下调后,美国国债市场却一路向好;法国在此次被标普降级之前,融资成本却在一路上扬。由此可见,评级并非是主导市场交易的唯一因素。
评级机构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投资者来说,面对欧债危机如何调整投资策略,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布鲁塞尔的乐观表态,也需要来自评级机构的第三方看法。
对欧盟决策者来说,解决欧债危机,不能指望总打“顺风球”。反观欧债危机,恰恰是因为欧元流通十年来走得太顺,导致一些成员国忘乎所以疯狂举债的结果。如果一种制度没有经历过危机考验,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可持续的制度。
债务危机爆发前的欧元大船,行驶在全球化黄金十年的太平海域里,没有危机应急方案,没有装配救生筏,缺乏经验丰富的船长和水手……对今天的欧盟决策者来说,如何把习惯行驶在风平浪静水域的欧元“航模”重新打造成一艘“全天候战舰”,是当务之急。而在这一过程中,来自评级机构搅起的“风浪”绝对是这艘战舰所必需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