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怎么解决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窘境?浦东新区试图通过人事制度上取得突破,用三大举措——以上海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3年定向培养、退休乡村医生返聘、社区卫生中心高年资医生下社区来解决这一难题。
在采访中我深刻体会到,老中青三代村医各有各的“成长轨迹”,身份和诉求也不尽相同。
浦东新区400多名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目前正陆续接受“升级”培训——通过参加上海市乡村医生技能提高培训班,提高业务技能。浦东卫生局副局长顾建钧表示:“此举意在提高村医诊疗水平,也为吸引年轻人加入村医队伍。”
据了解,浦东新区共有321个卫生室,平均每个卫生室有2.9名乡村医生,其中有251名是退休返聘的村医。在职的村医中,50%以上年过半百,急需新鲜血液填补空白。
谈起乡村医生,总是绕不开这两大难题:一是老村医的“后顾之忧”,二是新生代的“后继乏人”。为此,我们走访浦东新区川沙、高桥等地,和老中青三代村医交流。
老村医盼待遇再提高
今年8月,高桥镇北新村卫生室的助理医师周忠良到退休年龄了,可他根本没想过这事儿。一来没有“接班人”,退不了;二来现在待遇好了,干起来也有劲。“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做下去的。”村卫生室现在有两位医生,他的“搭档”就是一位退休返聘医生。
“我干村医已经有40多年,亲眼看到农民看病买药越来越有保障,负担越来越轻。”周忠良说。老村医的出身是农民,现在也是农民,人事关系在村里,而且学历和执业资格比不上年轻人。虽然当选了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周忠良却还只是一位中专学历的助理执业医师。
但老村医几十年扎根农村的从医经验,对村民健康的熟悉程度,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在“老人老办法”的照顾下,今年7月,周忠良等浦东在职村医都被纳入了基本保障体系,从镇保转到了城保,得以解决“后顾之忧”。
周忠良希望,老村医今后的工资待遇也能再高一点。据悉,为了提高他们收入,浦东新区将采取区里补一点、镇里补一点的办法,帮助他们每一年的收入都有所提高。
中生代盼支持和鼓励
黄金芳是川沙新镇新营村卫生室的村医。42岁的她,是介于新老村医之间的“中人”。
黄金芳初中毕业就在村里当了“保健员”,然而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随后她通过自考拿到中专文凭,1996年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执业医师资格。黄金芳回忆道:“当时老川沙有4名中专生符合考试资格,最终考取了两名。”按现在的规定,大专生才有资格考取执业医师,黄金芳不敢放松要求,2006年通过高复班考试后入读川沙卫校大专班,最终成为了一名大专生。
“不能忽视‘中人’。”黄金芳说,高学历的中年执业医师,是村医中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如果能够在待遇和编制上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就能使他们更安心地扎根于农村。
新村医盼进修和培训
新营村卫生室有4位“医生”,可实际上却只有3位,原来,25岁的黄婷是一位药剂师,她虽然在村卫生室工作,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村医”。
“既然选择了村里,肯定不想只是发发药。”黄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有渠道让我们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川沙新镇基层合作医疗事务所的一位工作人员深有同感:“目前川沙有102个乡村医生,30个退休返聘,今年还有8个要退休,可是参加三年制医高专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只有2名,还是退得多、进得少。”
据介绍,目前村卫生室的一批年轻人,相当一部分是药剂师、电脑员等,如果村镇出钱,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成才途径,或许可以从他们中间培养人才,壮大村医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