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新民晚报》“目击”版刊登了退休职工陈龙在单位门口敲锣打鼓欢送自己的“幽默”故事。读后让人心里冷瑟瑟的。当然,不是所有职工退休都遭此薄待的。
说到职工退休,会让人想起新中国成立后好多年里司空见惯的欢送退休职工场景——退休职工胸佩大红花坐在卡车里,同事们敲锣打鼓把他送到家,在家门口贴上“光荣退休”的大红喜报。即使那些没车的单位,也会叫辆三轮车派专人送退休职工回家。其实,对退休职工来说,坐什么样的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心里感到温暖。
笔者想起一位旅美华人目睹的一个故事。那是一位即将退休的普普通通的列车乘务员。在他当值的列车快到纽约站时,广播里突然播送一个通告,说本趟车上某某乘务员,在服务了35年后,明天退休,今天是他最后一天上岗。声音刚落,全体乘客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当这位乘务员在列车到终点前,清点车厢一路走来时,乘客们又是一片掌声,纷纷上前跟他握手。有几个小伙子,干脆上去跟他拥抱。一时间,这个普通乘务员,在素不相识的乘客中,竟仿佛成了一个NBA球星、公众偶像。
而当他走出站台时,许多等在那里身穿铁路制服的同事掌声雷动,大声喝采、尖叫。这位乘务员黑黝黝的皮肤放着光,一缕憨厚的微笑,从白白的胡子中流淌出来。此时此刻那位旅美华人的眼圈也湿润了,心想,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能看到中国的老百姓这样退休!
说到这里,自然会再深入一层,联想到企业应该如何关爱退休职工的问题。自从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后,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开始从企业转向社会,这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改革。然而,这仅仅是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并不意味着退休职工连钱带人一并推给了社会。
尽管这些年来社会的功能不断加强,“单位”的意识渐趋薄弱,但作为企业来说,不应该把退休职工当作“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一了百了、不问不管。退休职工除了需要养老金作生活保障,还有多方面的需求,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企业给以关心和照顾。企业是退休职工的“娘家”,“娘家”对“嫁出去的女儿”应该保持常年的关心啊!
一个企业的发展兴旺,往往得靠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退休老职工的艰辛创业,哪有后辈们的好日子过呀?企业对老一辈的功臣的关爱,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良知,是企业优秀文化的应有之义。这样有人情味的企业,才是有凝聚力的,也才会在市场经济中具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