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儿庄,住古城客栈。晨起吃早饭,老板娘用热水瓶装了一壶东西,嘴里招呼着:“来来来,喝一碗汤。”
我很好奇:“这是啥汤?”老板娘点头:“啥汤。”
绕来绕去,敢情这东西本名就叫“啥汤”啊!老板娘把这“啥汤”从热水壶里倒出来,但见黑乎乎、黏乎乎一大碗如粥似汤的羹,飘荡着诱人的奇香,喝一口,真的是鲜美至极。
这就是“天下第一汤”——徐州啥汤。本来,徐州归江苏,台儿庄是山东的,但台儿庄距徐州只有三十公里,是徐州的北大门,两地方言风俗饮食都很相近,台儿庄百姓早上也喜欢喝“啥汤”。
徐州是南北融汇之地,徐州人的性格里,既有北方的豪爽大气,又有南方的精致秀婉。这啥汤也是如此,用老母鸡、猪肋骨、麦仁及各种作料煮上十几个小时,加上淀粉勾芡,熬得浓稠。起锅前,再打两只鸡蛋,汤里便浮起一丝丝蛋花。吃时按各人口味,在碗中放香菜、麻油。徐州的老百姓,每天早晨都要喝啥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坐的站的蹲的,店里店外都有,喝出一片“呼啦”声,实在是一幅生活静好的温暖画面。
啥汤与胡辣汤有些相似。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胡辣汤,鼻祖却是在河南。河南的胡辣汤,是用骨头汤作底料,加上胡椒粉和辣椒粉,又香又辣。郑州街头,每天早上有很多卖胡辣汤的小摊,一碗热汤,配上油饼包子油条,喝得人满脑门流汗。
西安的胡辣汤分为两种,一种是河南人做的,也叫肉丁胡辣汤;另一种是当地回族同胞做的,称之为肉丸胡辣汤。河南胡辣汤比后者简单,肉丸胡辣汤却只在西安有。那次在西安,我独自到居民区里吃早餐。小巷里,随处可见一口口大锅,散发出肉汤的香味,有的老板还用陕西话吆喝着:“胡辣汤啦!热馍啦!”那大锅里,是煮得冒泡的黑乎乎的稠汤,用木勺一舀,汤拉起长长的线条。这胡辣汤里面的菜料很杂,几乎每一家卖胡辣汤的,用的菜都各不相同,一百家胡辣汤里就有一百种菜的配料。这就是陕西人的风情,西安人的生活。
有一次出差路过浙西龙游县,一早被当地朋友唤去吃早餐,也是喝“胡辣汤”。街边小店门外有一口大锅,一锅清水煮沸,老板拿起一大块猪油皮,沿汤上部的锅面刷了一圈,接着用勺子舀了一勺白米浆,均匀且极薄地洒在锅内四周。不过一二秒钟,锅中已遍布一圈白浆了。紧接着,浆已烘干,她又拎起锅铲,迅即地一片片铲入沸汤中——只见一朵朵小筒状在汤中悠游,不一会儿,加入若干调料,便可起锅。
这道“南派胡辣汤”,跟北派胡辣汤完全不同,北派芡浓、色深、味重,这南派胡辣汤入口润滑,清香细腻,可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的性格决定一方小吃。这道汤,实际上是福州小吃“锅边糊”的做法。南北不同风格的胡辣汤,也体现了南人和北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杭州有一道与胡辣汤相似的羹,相当著名,叫“宋嫂鱼羹”。其主料是鳜鱼,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用鸡汤烹煮而成,最后撮上几粒绿葱撒于表面,颜色悦目。这道羹,清淡鲜嫩,润滑可口,味似蟹羹,故又称“赛蟹羹”。虽然宋嫂鱼羹是正餐菜肴,啥汤、胡辣汤是早餐小吃,二者不可相提并论,但从制法和成品来看,却是近似的。所不同的是,地域的差异使得二者承载的地方文化大相径庭。宋嫂鱼羹属于文人菜,走的是精细、雅致那一路,而啥汤、胡辣汤不管怎么说,都是地道的民间风味,每一滴都充盈着令人感动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