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走廊”加快成型
对于长三角的居民来说,一体化走廊最直观的概念就是,“上海的地铁将通到江苏的昆山,今后还要和苏州市连接起来”。
据来自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的相关报告说,目前长三角在建轨道交通项目已多达12条。最引人关注的是,上海11号线将延伸至昆山花桥,而毗邻上海的苏州太仓也正在谋求上海11号线的一条支线能够“再延伸”。此外,上海11号线延伸段工程还将纳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中,与规划中的苏州轨道交通S1线进行衔接,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中,边界板块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徐长乐说。边界地带应该是同城效应“成熟度”最高的,可平衡区域转型升级中生产、生活、环境等要素成本的结构,并逐步向社会保障、就医等生活的细节扩展。就拿打电话来说,在边界区域内如能共用彼此的区号,“那一下子就有了同城的感觉了”。
“半径到直径”理论
在上海嘉定区采访,听到了一个新鲜的“半径到直径”理论。
据嘉定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局限于本地区的发展,只不过是一种“半径”式发展。只有“向外”,面朝区域腹地,把半径延长至直径,才能把辐射圈做得更大。边界地带更是这样,以直径形成“两个扇面”,才有“交集”。嘉定新城发展下一轮目标是,成为长三角的节点城市和嘉—昆—太长三角板块中的核心城市之一。
上海金山区一直被认为是“远郊”。但金山区政府人士说,金山只要“转过头来”,那就从远郊变成了“前沿”,是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前沿”。
一些长三角专家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正在形成的一些“边界”板块,其实是放大了的“功能群的配置空间”,关键在于梯度与层次的平衡,是“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不同的人群,在更有层次的范围内有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选择。这才是区域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