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大型出租车公司的周姓司机告诉记者,他暴雨那天早上7时出门,到了下午4时因为雨大视线不好收了车。“大雨天车辆容易被水淹,而我的车除了‘交强险’外,什么险都没有上,维修的开销都是我个人出。而修一次发动机就需要3000元,顶上一个月的‘份子钱’了。所以,为保险起见,那天我没有出车。”
周姓司机不出车的理由得到了不少司机的认同,一位开了近10年出租车的司机告诉记者:“公司只给车辆上一个‘交强险’,而遇到交通事故,‘交强险’根本起不到作用。”
“交强险”徒有虚名
“如果不是经历了一起交通事故的理赔,我真不敢相信自己上的车险竟然徒有虚名。”在北京一家大型出租汽车公司开了近10年出租车的王国华(化名)告诉记者。
“‘交强险’属于一种强制保险,是必须向保险公司投保的险种。上了‘交强险’后,保险公司会出具一张保险单。通俗地讲,保险单就是上路的凭证,没有它就不能上路‘拉活儿’。”王国华说。
而“交强险”并非由出租车司机个人到保险公司投保。王国华告诉记者,出租车公司会从司机的“份子钱”里扣除一定金额,由出租车公司统一到保险公司办理“交强险”。
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能够在遇到交通事故后享受到保险公司“交强险”的理赔。“不出事不知道,一出事才体会到‘交强险’形同虚设。”王国华说,2010年夏天,他遭遇了一起交通事故,交管部门认定他负次要责任,经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按照“交强险”责任限额赔偿伤者4万余元,超出“交强险”的5000余元赔偿金由出租车公司支付。
“实际的赔偿并没有按照法院的判决来执行。”王国华告诉记者。
按照王国华的理解,这起交通事故赔偿总额为4.5万余元,保险公司按照“交强险”的理赔范围和数额,应支付伤者4万余元,剩余的5000余元按与公司的约定分别由公司承担80%,他自己承担20%。“而在实际赔偿中,公司却让我承担事故总额的20%,而不是保险公司理赔之后需要出租车公司补齐的那5000多元的20%。”王国华说。
如此一来,王国华不仅没有享受到保险公司“交强险”的理赔,反倒替保险公司埋了一部分的单。
公司投保有猫腻
“有的公司只是向保险公司买保单,一旦出了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并不理赔。”王国华说。
王国华告诉记者,北京规模比较大的出租车公司动辄拥有几千辆车,甚至上万辆车,为了节省开支,有的出租车公司会跟保险公司达成协议,用少量的钱向保险公司买取保单,或者不给全部的车上“交强险”,但由保险公司出具全部车辆的保单,一旦出了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并不负责理赔。出租车公司会先将钱打到保险公司,然后保险公司再把钱给伤者。实际上是出租车公司承担事故总额的80%,肇事司机承担事故总额的20%。表面看上去手续正常,程序也合法,所以,没有经历过交通事故理赔程序的出租车司机很难发现自己是在“裸跑”。
知晓“交强险”不起理赔作用的不仅有王国华,一位曾在北京市某出租车公司工作过的人士表示,“交强险”形同虚设的状况,多数出现在规模比较大的出租车公司里面。一些规模只有几百辆车的小公司现金流有限,遇到交通事故赔付不起,所以按规定投保“交强险”。
一位杨姓司机更直白地告诉记者,有的“交强险”仅仅为了能验车,验车点也都是公司指定的。他回忆,一次验车时,验车厂的一位负责人向他透露,出租车公司给上的保险没有用,出了事故需要司机自己解决。司机当然只能选择“谨慎驾驶”。
中国青年报 (白雪 郝帅 饶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