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我来
自己无所谓
墨西哥中学生带来新型流通风力发电机、香港高中生动手做“水下机器人”,德国同学设计抽水蓄能水力发电机,上海孩子设想“情感小车”感受气候变化……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芬兰、爱尔兰、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师生,带来52个科技类创意作品,展示各自在未来能源、环保科技、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创新火花”,先后吸引了万余名观众慕名前来。
不过,展示青少年创新作品的展览会上,自发结伴参观的中学生并不多。挤在展板前问东问西的,多是挂着工作吊牌的科技指导老师,或是牵着孩子手的家长们。只见“奇妙的化学灯塔”前,一位瘦弱的初中男生,摆弄着五颜六色的化学材料,听完志愿者的细细讲解后,面无表情地跑开了。问他是不是喜欢科技小发明,所以来看看同龄人的创新奇思?男孩摇摇头坦诚地说,“放暑假了又逢周末,是爸爸带我来的,对此类展览我并不关心。”
现场工作人员也坦言,暑期举行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是有点尴尬。“时值暑假,如果没有家长提议或陪同,国内中学生通常不会主动要求参观科技展览会。若在平时举行,学校则会组织各年级同学集体参观。”
个人有点子
老师出方法
英国肯特郡北方中学的物理老师尼尔·史密斯,带来正在实践的“农场教学”:学生们到农场学习环保知识,认知气候变化趋势,了解当地缺水现状,并通过饲养动物、捕鱼、采摘水果、户外野营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亲身感受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站长胡建民指出,这种走进大自然的科技创新实践与众不同,孩子们所学的并非物理老师擅长的专业,教学的动力是老师和学生都对自然环保兴趣盎然。
国内学生的科技实践创新,通常是个人有点子,老师出方法,孩子们的科技成果基本是老师的专业所长。所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展会中,常常看到主题相仿的科技成果,创意思路也颇多相似之处。例如,针对环境保护,多见新能源汽车、环保机器人等具体的解决之道,所用的技术细节有些高深,却很难在环保理念、城市管理、体系创新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中,看到学生们的“信马由缰”。
目前,市教委正在落实“快乐活动日”,要求小学每周有半天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初中则试行“快乐活动日”。胡建民建议在“快乐活动日”里“教师反串,学生走班”,孩子们打破班级限制自发组成各类兴趣小组,指导老师未必是此学科的授课者,却必须与孩子们爱好一致。老师跨学科教学不再是“领衔者”,同学们打破班级形式以兴趣爱好结队,才能自我组建一座座出人意料的“创意梦工厂”,在更为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迸发出更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创新思维。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