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艳说:“和冬天相比,夏季天气更复杂,高温、雷电、强对流、台风轮番上阵。但一日三次的观测‘雷打’也不能动,天气越恶劣,越要记下最极端的数据。”
脸上被太阳晒出斑
夏天下午2时的日头一天当中最毒,也是沈其艳每天的第二个室外观测时间。1时45分,她又准时爬上气象站顶的观测台,熟练地抄录百叶箱里仪器显示的2时数据——气温30.8℃、2分钟平均风速每秒9米。原本为了遮阳,沈其艳打了把伞,但观测台上风太大,瞬时风力最大达到了每秒14米,她不得不把伞收了起来,暴晒在太阳之下。不一会儿,她的脸上就被晒得微微泛红,额头也渗出密密的细汗。她不好意思地朝记者笑笑说:“夏天港口紫外线特别强。我皮肤容易过敏不能擦防晒霜,是不是脸上的斑又比冬天多了些?”
一抄完数据,沈其艳赶紧奔下观测台,将数据一一输入电脑,并在2时05分将数据上传到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库里。“每天三个观测时段(8时、14时、20时)的数据都要在观测整点的5分钟之内上报,否则就要算作过失。有时候遇上复杂天气,需要观测记录的数据更多。”
沈其艳和费燕军夫妻俩虽在一个单位,最近却很少见面。为了支持汛期气象观测,费燕军又出海维护浮标和抛新标去了。沈其艳笑称道:“整天在外面,他已经黑得像泥鳅一样了。”
雷电火花曾打进房
在夏季,对沈其艳这样的气象观测员而言,高温已算最“温柔”的,台风、雷电和强对流天气才更可怕。沈其艳说,一旦有复杂天气发生,值班人员就立马要出站观测,并做好记录。“今年台风还没来,雷电却已发生过不少。”7月14日,浦东新区曾发生过男子遭雷击身亡的事故,当天正好也轮到沈其艳值班。翻开站里的天气日记,记者看到了14日当天沈其艳的详细记录,包括了当晚雷电发生的起止时间和大致方位。
“其实,遇上雷击我也会怕,但只要到了观测时间,就得按规章制度来。”由于气象站位于山顶,有时候电闪雷鸣就像是在观测员头上炸响。去年夏天,洋山港气象站就曾遭遇过一次有惊无险的雷击事件。沈其艳回忆说,当时一个雷打到了站外的平台上,不仅打坏了站内的电闸,火花还窜进了房间里,噼噼啪啪特别吓人。
夏日蜈蚣爬到床上
蜈蚣是洋山港气象站工作人员在夏季最大的困扰,最大的蜈蚣身长可达10多厘米。“被蜈蚣咬了,皮肤会痛痒难忍。”去年夏天,沈其艳的大腿就曾被一条大蜈蚣咬伤,腿上一大块都发黑了;而今年,她的胳膊上又被咬得留下好几个新疤。“一到晚上蜈蚣就会出动,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然后爬到床上,经常搞得我晚上都不敢睡,只要身上一有发痒的感觉就会惊醒。”为了不让蜈蚣上床,沈其艳想了个招数,把床腿到床沿都贴满双面胶来黏住蜈蚣。
沈其艳说,气象站位于洋山港区入口的一座小山上,所有的食物都由站里的炊事员老袁每周一从山脚下挑上山。“但夏天了,每次挑上来的蔬菜都会因天热烂掉一半,到了周末就吃不上新鲜蔬菜了。”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陈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