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没有弄明白,两岸清华一家人,为什么每逢介绍我们时,大陆主持人非要加重语气强调是来自台湾新竹?”新近参加北京清华大学在沪主办的研讨会时,新竹清华的汪教授冲着我“发起火”来,而类似的“抱怨”听到远远不止一回。尽管我再三解释这是主办方出于对远方来客的尊重而为,但台湾嘉宾却并不“领情”:本是一家人,何必非要分得那样清!
20多年来,两岸高校交流已呈“密集穿梭”状,而本是同根生的同名高校在海峡两边还真不少呢!谈及清华大学还较简单,北京与新竹各有一所。而说起交通大学那就复杂了,宝岛有新竹交大,大陆拥有8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兰州交大、重庆交大、大连交大、华东交大。对于这本“交大家谱”,新竹交大的学者如数家珍。此外,两岸同名的高校还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
我到新竹清华探访,学校建于离台北不到100公里的赤土崎,占地约1300亩。时至今日,两岸清华仍有那么多相同之处:新竹校门不忘母校本色,几乎就是北京清华校门的翻版;两校都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学子、校友高唱同一首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校徽的图案完全相同,仔细看仅有一点细微的差别,北京清华校徽的下方多了一个建校时间“1911”;至今为止新竹的5任校长全都出自北京清华……
2011年在两岸清华的建校史上是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北京清华迎来百年校庆,新竹清华恰逢建校55周年。此番新竹清华的汪教授来沪参加研讨会,喜滋滋描述了台湾清华校庆的趣闻。该校校庆组委会颇有创意,通过媒体向台湾民众公开征集取名为“清华”的“清华人”,欲筹组“清华同人会”。才短短几天,岛内东西南北就有数百位“清华”报名,其职业囊括了大学教授、艺术家、制片导演、教育局局长、医生、媒体人、律师等各行各业,而取名动因皆缘于清华:有的在新竹清华园呱呱坠地;有的其长辈就是北京清华人;更多的是其父母寄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为清华学子……
现任教于台湾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的林清华,父亲在清华工作。当年校长梅贻琦专程前来祝贺孩子满月,一高兴便将校名“赐”给她作了大名。吴清华现为清华材料系学生,他悄悄揭密,取名“清华”是老父对他联考(台湾统一的大学入学考)的殷切期望。台湾海洋大学教授胡清华曾是清华分子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他能上清华全是太太“逼”出来的。当年太太是新竹女中的高材生,而与他热恋的惟一条件是必须考上清华。
除了清华、交大外,一峡之隔的台湾中山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亦颇有渊源。1980年台湾中山大学开始建校,校址选在风景秀丽的高雄西子湾。该校官方网站强调,学校起源于1924年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建的广东大学 (中山大学前身),校歌、校训和现在的广州中山大学大体一致。而说到苏州大学,则必涉及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就是1900年筹建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1954年,在旅台东吴校友推动下,台湾当局准许在台北市成立东吴大学法学院,1969年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现台湾东吴大学的英文名称就叫苏州大学,其校训、校徽与江苏苏州大学一脉相承。
悉数两岸高等学府,有着太多太多的缘分啊!本是同根生,手足一家亲!